《春晚风雨甚暴衡门独立望微水有作》

时间: 2025-02-04 16:21:27

中原殊未平,避地甘羁束。

著意问樵渔,尚恐惊麋鹿。

出门亦何事,望望清江曲。

雨气晚来寒,惊风乱新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原殊未平,避地甘羁束。著意问樵渔,尚恐惊麋鹿。出门亦何事,望望清江曲。雨气晚来寒,惊风乱新绿。

白话文翻译:

中原的战乱尚未平息,我甘愿在这避难之地受束缚。特意去询问樵夫渔民,还担心惊扰了麋鹿。出门又有什么事情呢,只是望望那曲折的清江。夜晚的雨气带来了寒意,狂风扰乱了新绿的树叶。

注释:

  • 中原:指中国中部地区,这里特指战乱频发的地区。
  • 避地:指避难的地方。
  • 甘羁束:甘愿受束缚。
  • 著意:特意。
  • 樵渔:樵夫和渔民,泛指隐居的百姓。
  • 麋鹿:象征隐居生活的宁静。
  • 望望:观望,眺望。
  • 清江曲:曲折的清江。
  • 雨气:雨后的湿气。
  • 惊风:狂风。
  • 新绿:新长出的绿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约1096-1148),字子厚,号南轩,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的忧虑。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战乱时期的避难生活和对和平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战乱时期,作者因中原战事未平,选择避难于较为安宁的地方。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的忧虑,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避难地的日常生活和对自然的观察。诗中,“中原殊未平”一句,直接点明了战乱的背景,而“避地甘羁束”则表达了作者对避难生活的无奈和接受。后文通过对樵渔和麋鹿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宁静的渴望。最后两句通过对雨气和惊风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环境的深刻体验。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作者在动荡时期的内心世界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中原殊未平:直接点明战乱的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战乱未平的忧虑。
  2. 避地甘羁束:表达了作者对避难生活的无奈和接受。
  3. 著意问樵渔:展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4. 尚恐惊麋鹿:表达了对自然宁静的渴望。
  5. 出门亦何事:表达了作者对日常生活的淡然态度。
  6. 望望清江曲:通过对清江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
  7. 雨气晚来寒:传达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8. 惊风乱新绿:通过对惊风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深刻体验。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惊风乱新绿”中的“乱”字,赋予了风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表达效果。
  • 对仗:如“雨气晚来寒,惊风乱新绿”中的“雨气”与“惊风”,“晚来寒”与“乱新绿”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在战乱时期的避难生活和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感受。通过对比战乱与隐居生活,展现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中原:象征战乱的地区。
  • 避地:象征避难的地方。
  • 樵渔:象征隐居的百姓。
  • 麋鹿:象征隐居生活的宁静。
  • 清江曲:象征自然景物的美丽。
  • 雨气:象征自然变化的敏感。
  • 惊风:象征生活环境的深刻体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中原殊未平”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忧虑? A. 自然灾害 B. 战乱 C. 疾病 D. 贫困 答案:B

  2. 诗中“避地甘羁束”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避难生活的什么态度? A. 厌恶 B. 接受 C. 无奈 D. 渴望 答案:B

  3. 诗中“著意问樵渔”一句展现了作者对什么的向往? A. 战乱结束 B. 隐居生活 C. 繁华都市 D. 官场生涯 答案:B

  4. 诗中“惊风乱新绿”一句通过对什么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深刻体验? A. 雨气 B. 惊风 C. 新绿 D. 清江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词对比:

  • 张嵲的《春晚风雨甚暴衡门独立望微水有作》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张嵲的诗更多地体现了战乱背景下的无奈和忧虑。
  • 张嵲的《春晚风雨甚暴衡门独立望微水有作》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忧虑,但张嵲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诗歌史》:详细介绍了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嵲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