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留别柳中庸
作者:李端
惆怅流水时,
萧条背城路。
离人出古亭,
嘶马入寒树。
江海正风波,
相逢在何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惆怅。诗人看到流淌的河水,感到无尽的忧愁,背后是空旷的城路,显得更加萧条。离别的人走出古老的亭子,马在寒冷的树下嘶鸣。江海之间正值风波,未来的相逢又在何处呢?
注释:
- 惆怅:忧愁、伤感的情绪。
- 流水时:指流动的水,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萧条:形容环境冷清、荒凉。
- 古亭:指古老的亭子,常用作游览、寄情的场所。
- 嘶马:马发出的声音,表现出一种焦虑或不安的情绪。
- 寒树:冬天的树木,象征孤寂和冷清。
- 江海:指江河和大海,象征着广阔的流域和动荡不安的生活。
- 风波:指江海中的波浪,象征着人生的波折和不确定性。
典故解析:
本诗并无特别的典故,但其中的意象如“流水”、“寒树”等在古诗中常常用来表达离愁别恨,反映了人们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端,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以五言绝句和律诗为主,作品常表现出深厚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诗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未来重逢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离别的普遍情感。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刻感受。开头“惆怅流水时”通过流水意象引出伤感的基调,流动的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暗示着离别的不可逆转。接着“萧条背城路”描绘出离别后的孤独感,背后的城路显得异常冷清,进一步衬托出诗人的惆怅。
“离人出古亭”则让人感受到朋友即将离去的身影,古亭的描写不仅是环境的烘托,也象征着友谊的深厚与美好。紧接着“嘶马入寒树”,马的嘶鸣与寒冷的树木形成鲜明对比,传递出一种不安与无奈。
最后两句“江海正风波,相逢在何处”则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惆怅,江海的波涛象征着人生的波折与不确定性,促使人反思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与离别。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体现了李端深邃的思考与细腻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惆怅流水时:流水象征时间流逝,惆怅则是对时间无情的感慨。
- 萧条背城路:背后是冷清的城路,表现出离别后的孤独。
- 离人出古亭:朋友从古亭中走出,象征着离别的开始。
- 嘶马入寒树:马的嘶鸣与寒冷的树木,渲染出不安的气氛。
- 江海正风波:江海的波涛暗示生活的波折。
- 相逢在何处:对未来重逢的无奈与期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流水比作时间的流逝。
- 拟人:马的嘶鸣表现出情感的宣泄。
- 对仗:诗中各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对友谊的珍惜和对未来重逢的期盼,体现了唐代诗人的情感深度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古亭:象征友谊与美好回忆。
- 寒树:象征孤寂与冷清的心情。
- 江海:象征生活的波折与不确定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惆怅流水”的含义是: A. 伤感
B. 快乐
C. 疲惫
D. 无聊 -
“寒树”在诗中主要用来象征: A. 春天的希望
B. 冷清与孤独
C. 生机与活力
D. 繁荣与富饶 -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友情
B. 离别与重逢
C. 自然风光
D. 战争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李白与李端的送别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但李白的作品更多强调豪情与奔放,而李端则更显细腻与柔情。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端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