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雨霁》

时间: 2025-01-23 06:30:53

乱云将雨趁狂风,扫溉氛埃瞬息中。

指点山川开净绿,按行花草失欹红。

槐榆改火年年事,箫鼓迎神处处同。

自是平生观物化,不因春去始知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食雨霁
作者: 曾协 〔宋代〕

乱云将雨趁狂风,
扫溉氛埃瞬息中。
指点山川开净绿,
按行花草失欹红。
槐榆改火年年事,
箫鼓迎神处处同。
自是平生观物化,
不因春去始知空。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狂风将要带来暴雨,乱云飞舞,霎时间将尘埃一扫而光。指点着山川,绿意盎然,花草生机勃勃,失去了倾斜的红色。每年槐树和榆树的变化,箫声和鼓声迎接神灵的时刻处处相同。自古以来,我观察万物的变化,不是因为春天过去才明白其中的空虚。


注释

字词注释:

  • 乱云: 指乌云纷乱,形容即将来临的暴风雨。
  • 扫溉: 意为清扫和浇灌,形容将尘埃一扫而净。
  • 欹红: 指倾斜的红色花朵,形容花草因风雨而失去生机。
  • 槐榆: 指槐树和榆树,常用作时间的象征。
  • 平生观物化: 指作者一生中对事物变化的观察和思考。

典故解析:

  • “寒食”指寒食节,是古代中国一个重要的节日,纪念介子推。该节日的习俗与春天的更替、自然的变化密切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协,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关注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寒食节后,表现了春天雨后大自然的生机与变化,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寒食雨霁》通过描绘雨后春天的自然景象,传达了诗人对万物变化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开头两句“乱云将雨趁狂风,扫溉氛埃瞬息中”描绘了一幅狂风暴雨即将来临的场景,云层的变幻和尘埃的消散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无常。接下来的“指点山川开净绿,按行花草失欹红”则展示了雨后万物复苏的情景,诗人用“净绿”与“失欹红”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风雨的摧残。

在“槐榆改火年年事,箫鼓迎神处处同”中,诗人提到槐树和榆树的年年更替,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而“箫鼓迎神”则展示了节日氛围的普遍性,表明人们对自然与神的敬畏。

最后两句“自是平生观物化,不因春去始知空”,更是升华了全诗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强调了对自然变化的深刻观察与理解,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乱云将雨趁狂风:描绘即将来临的暴风雨,强调自然的变化。
  2. 扫溉氛埃瞬息中:强烈的风雨瞬间清扫了尘埃,表现出自然的力量。
  3. 指点山川开净绿:山川在雨后展现出新绿,象征生机与希望。
  4. 按行花草失欹红:花草因风雨而失去倾斜的姿态,暗示生命的脆弱。
  5. 槐榆改火年年事:槐树和榆树每年都有变化,象征时间的流逝。
  6. 箫鼓迎神处处同:各地在节日中欢庆,体现文化的共性。
  7. 自是平生观物化:诗人一生所见的事物变化。
  8. 不因春去始知空:不因春天的离去才意识到生命的空虚,表达人生的哲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比作生命的变化,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如“净绿”与“失欹红”,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主题。
  • 拟人:自然现象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变化,反映了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强调了观察与感悟的重要性,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乱云:象征变化与不安。
  • 雨后清新:象征希望与生机。
  • 槐榆: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
  • 箫鼓:象征人们对自然与神明的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扫溉氛埃”指的是哪个自然现象的表现? A. 雨水
    B. 风
    C. 阳光
    D. 雪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槐榆”象征着_____

  3. 判断题: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 (对/错)

答案:

  1. A
  2. 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曾协《寒食雨霁》杜甫《春望》:两者皆描绘春天的景象,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变化的哲理,而后者则关注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苦闷。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