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附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

时间: 2025-01-10 21:56:43

不谓生戎马,何知共酒杯。

然脐郿坞败,握节汉臣回。

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

别离经死地,披写忽登台。

重对秦箫发,俱过阮宅来。

留连春夜舞,泪落强裴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谓生戎马,何知共酒杯。
然脐郿坞败,握节汉臣回。
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
别离经死地,披写忽登台。
重对秦箫发,俱过阮宅来。
留连春夜舞,泪落强裴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乱生涯的感慨,和与友人相聚共饮的喜悦。诗中提到,自己原本不想过上戎马生涯,但却不得不与友人共饮。经历了战乱的失利,曾经的汉朝臣子也不得不回归现实。白发如雪,心中的忠诚却像一寸灰烬。与朋友的离别仿佛经历了生死,写下这首诗时正好登上台子。再次听到秦箫的曲子,所有人都回到了阮氏的宅子。春夜里,随着舞蹈留连,泪水止不住地流淌。

注释

  • 戎马:指战争和骑马作战的生活。
  • 脐郿坞:脐郿是一个地名,可能指战斗的败局。
  • 握节:指持节,古代官员的象征。
  • 千茎雪:形容白发的多,像雪一样。
  • 丹心:指忠诚的心。
  • 披写:登上台子来写诗。
  • 秦箫:古代乐器,常用来表达离别之情。
  • 阮宅:阮籍的家,古代文人聚集之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工部,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以真实反映社会民生、忧国忧民的情怀而著称,风格多样,涵盖了五言、七言等多种形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战乱使杜甫的生活变得艰难,他与友人相聚的时光显得尤为珍贵。诗中表现了对战乱的无奈与对友谊的珍惜。

诗歌鉴赏

杜甫的《郑附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诗作,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复杂心情。诗的开头以“生戎马”表达了对战乱生活的无奈,紧接着便是对友人共饮的珍惜,反映了即使身处困境,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依然可以带来慰藉。

诗中通过“白发千茎雪”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衰老的感慨。接着,诗人以“丹心一寸灰”来映衬忠诚和理想的破灭,似乎在感叹名利的虚幻与无奈。整首诗通过离别与重聚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思考。

结尾的“泪落强裴回”则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春夜的舞蹈与泪水交织,展现了诗人在享受美好时光的同时,心中对往事的无尽追忆与感慨。杜甫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战乱与友情相交织,形成了一幅生动而感人的画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谓生戎马,何知共酒杯。

    • 诗人起初并不认为自己会过上这样的军旅生活,因此对与友人共饮的场景感到意外。
  2. 然脐郿坞败,握节汉臣回。

    • 提到战斗的失败,表达了对往昔荣耀的怀念,回归现实的痛苦。
  3. 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

    • 以白发比喻自己年华的流逝,忠诚之心却如同灰烬般微弱。
  4. 别离经死地,披写忽登台。

    • 描述经历过生死离别后,终于重聚,写下此诗。
  5. 重对秦箫发,俱过阮宅来。

    • 重新听到熟悉的音乐,回忆起旧友阮籍的故居。
  6. 留连春夜舞,泪落强裴回。

    • 在春夜的舞蹈中流连忘返,泪水不禁流下,表露出对朋友的深情与不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发比作“千茎雪”,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年华已逝。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描绘出诗人的复杂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战乱与友情展开,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慨。虽然身处困境,但友谊的力量依然能够带来温暖和慰藉,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坚韧。

意象分析

  • 戎马:象征战争与动荡的生活。
  • 白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丹心:象征忠诚与理想。
  • 春夜舞:象征美好时光与友情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该诗的作者是谁?

    • A) 白居易
    • B) 李白
    • C) 杜甫
    • D) 王维
  2. 诗中提到的“白发千茎雪”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春天的向往
    •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C) 对友谊的珍惜
    • D) 对战争的厌恶
  3. “别离经死地,披写忽登台”中的“死地”指的是什么?

    • A) 战斗中
    • B) 生活困境
    • C) 朋友的离去
    • D) 地理上的遥远

答案

  1. C) 杜甫
  2.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3. A) 战斗中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 杜甫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 vs. 李白:杜甫的诗更倾向于反映社会现实与民生苦难,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由精神。杜甫的《郑附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在友情与孤独的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侧重于对战乱的感慨,后者则强调个人的洒脱与自得。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解》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