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稼亭宴客》

时间: 2024-09-19 22:11:21

归来不省醉还醒,只怪谯门打一更。

秉烛径穿梅下过,此身真在雪中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多稼亭宴客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归来不省醉还醒,
只怪谯门打一更。
秉烛径穿梅下过,
此身真在雪中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宴会后归来时的醉意与清醒之间的矛盾,因而感到困惑。想到在夜深人静时,谯门(即城门)传来的更鼓声,才明白自己已经醉酒。手中提着蜡烛穿过梅花树下,仿佛自己行走在雪地里,感受到寒冷与孤独。

注释:

字词注释:

  • 归来:返回。
  • 不省:不清楚,不记得。
  • 醉:醉酒。
  • 只怪:只好怪。
  • 谯门:指城门,古时的城门常有更鼓声。
  • 打一更:敲响一更(夜间的时刻)。
  • 秉烛:手持蜡烛。
  • 径:小路。
  • 穿:经过,走过。
  • 梅下:梅树下。
  • 此身:我这个人。
  • 真在:确实在。
  • 雪中:在雪地中。
  • 行:行走。

典故解析:

  • “谯门”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夜晚的安静和孤独,更鼓声则提醒人们时光的流逝。
  • 梅花在古代诗词中常代表高洁、坚韧的品质,与诗中醉酒后的迷离形成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情趣盎然著称,常描绘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多稼亭宴客》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变革和经济繁荣的背景下。诗中描绘的宴会场景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社交生活,诗人通过自身的体验,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反思。

诗歌鉴赏:

《多稼亭宴客》是一首描绘饮酒后的迷离状态和对现实的感触的诗作。诗的开头“归来不省醉还醒”,直接展现了作者醉酒归来的情景,既有醉酒的欢愉,又带着醒来的困惑,这种状态让人产生一种朦胧的美感。接着,诗人进一步追溯自己为何如此迷糊,归咎于“只怪谯门打一更”,谯门的更鼓声提醒他时间的流逝,使他意识到自己已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接下来的“秉烛径穿梅下过”,描绘了他在夜色中手持蜡烛走过梅树的情景,蜡烛的光芒和梅花的影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而最后一句“此身真在雪中行”则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寒冷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在清冷的雪中行走,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和惆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酒后生活状态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人生的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归来不省醉还醒”:回到家中,已经喝醉的我却不知道自己清醒了。
  2. “只怪谯门打一更”:只好怪谯门传来了更鼓声,提醒我时光的流逝。
  3. “秉烛径穿梅下过”:手中提着蜡烛,沿着小路走过梅树下。
  4. “此身真在雪中行”:这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在雪地里行走。

修辞手法:

  • 比喻:“此身真在雪中行”比喻内心的孤独与寒冷。
  • 对仗:“归来不省醉还醒”对称,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谯门打一更”,使得时间的流逝更具生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醉酒后的迷离状态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反思,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醉酒:象征放纵与欢愉。
  • 谯门:象征时间、孤独与思念。
  • 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
  • 蜡烛:象征光明与希望。
  • 雪:象征寒冷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谯门”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城门
    • C. 一种花卉
  2. 诗人手中提着什么穿过梅下?

    • A. 书
    • B. 酒杯
    • C. 蜡烛
  3. 诗中“此身真在雪中行”的意象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兴奋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多稼亭宴客》与李白的《将进酒》都涉及酒的主题,但杨万里更侧重于醉后的迷离与思考,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与洒脱的饮酒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杨万里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