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旧诗(并引)》

时间: 2025-01-10 19:02:07

嘉祐中,予与子由同举制策,寓居怀远驿,时年二十六,而子由二十三耳。

一日,秋风起,雨作,中夜翛然,始有感慨离合之意。

自尔宦游四方,不相见者十常七八。

每夏秋之交,风雨作,木落草衰,辄凄然有此感,盖三十年矣。

元丰中,谪居黄冈,而子由亦贬筠州,尝作诗以记其事。

元祐六年,予自杭州召还,寓居子由东府,数月复出领汝阴,时予年五十六矣,乃作诗,留别子由而去。

床头枕驰道,双阙夜未央。

车毂鸣枕中,客梦安得长。

新秋入梧叶,风雨惊洞房。

独行惭月影,怅焉感初凉。

筮仕记怀远,谪居念黄冈。

一往三十年,此怀未始忘。

扣门呼阿同,(子由,一字同叔。

)安寝已太康。

青山映华发,归计三月粮。

我欲自汝阴,径上潼江章。

想见冰槃中,石密与柿霜。

(予欲请东川而归,二物皆东川所出。

)怜子遇明主,忧患已再尝。

报国何时毕,我心久已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旧诗

床头枕驰道,双阙夜未央。
车毂鸣枕中,客梦安得长。
新秋入梧叶,风雨惊洞房。
独行惭月影,怅焉感初凉。
筮仕记怀远,谪居念黄冈。
一往三十年,此怀未始忘。
扣门呼阿同,子由,一字同叔。
安寝已太康。
青山映华发,归计三月粮。
我欲自汝阴,径上潼江章。
想见冰槃中,石密与柿霜。
予欲请东川而归,二物皆东川所出。
怜子遇明主,忧患已再尝。
报国何时毕,我心久已降。

白话文翻译:

在床头枕着道路,双阙的夜色尚未央。
车轮的声音在枕中回响,客人的梦又如何能长久?
新秋的风吹落梧桐叶,风雨打扰了洞房的宁静。
独自行走在月影下,怅惘地感受到初秋的凉意。
回想起当年仕途的艰辛,怀念黄冈的生活。
三十年来的回忆,此情未曾忘却。
在门外呼唤同伴子由,名字中有个“叔”字。
安睡已是太康之年。
青山映照着我的华发,归乡的计较三个月的粮食。
我想从汝阴出发,直上潼江章。
想见冰筐中的美味石密和柿子霜。
我希望请东川而归,这两样都是东川所出。
怜惜子由遇到明主,忧患已经经历过两次。
何时才能报国,心中早已疲惫。

注释:

字词注释:

  • 驰道:形容路途遥远。
  • 双阙:指双阙的宫殿,象征权力与繁华。
  • 车毂鸣:车轮的声音,表示旅途中的孤独感。
  • 筮仕:用蓍草占卜,象征对未来的忧虑和思考。

典故解析:

  • “怀远驿”:指苏轼与弟弟子由共同生活的地方,暗示兄弟情深。
  • “黄冈”:苏轼被贬至黄冈,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涯中的波折与遭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作品以豪放、清新见长,尤其擅长诗、词、散文等。苏轼的生活经历丰富,曾任多地官员,也因政治原因数次被贬,形成其作品中深刻的社会思考。

创作背景: “感旧诗”写于苏轼五十六岁时,正值人生的中年,经历了多次贬谪和与弟弟的离散,感慨万千。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往昔的回忆,也反映了人们在变迁中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苏轼的《感旧诗》是一首充满深情与怀旧的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个人在长时间的政治生涯中,经历的离合与思念。诗开篇以床头的道和双阙的夜色引入,渲染出一种孤独的氛围,接着以“车毂鸣枕中”描绘了旅途的无奈与无尽,暗示他身为客人的孤独感。

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从对梦境的思考转向秋天的感受,细腻地描绘了“新秋入梧叶,风雨惊洞房”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亲情的渴望。接下来的回忆则充满了对往昔岁月的追溯,诗人提到“三十年”的时光,展现了他对亲情、友情的深厚感情。

最后,苏轼以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国家的忧虑结尾,反映了他作为文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深厚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床头枕驰道,双阙夜未央:床头枕着道路的感觉,象征着漫长的旅途和孤独的夜晚。
  2. 车毂鸣枕中,客梦安得长:车轮声在枕边回响,旅客的梦境如何能长久。
  3. 新秋入梧叶,风雨惊洞房:秋风吹落了梧桐叶,风雨打扰了温馨的洞房。
  4. 独行惭月影,怅焉感初凉:独自走在月光下,感受到初秋的凉意,心中难免惆怅。
  5. 筮仕记怀远,谪居念黄冈:回忆当年仕途的艰辛,常常怀念被贬至黄冈的日子。
  6. 一往三十年,此怀未始忘:三十年来的经历,心中始终有这份怀念。
  7. 扣门呼阿同,子由,一字同叔:在门外呼唤同伴子由,名字中有个“叔”字,表现兄弟情深。
  8. 安寝已太康:安然入睡已经是太平的日子。
  9. 青山映华发,归计三月粮:青山映衬着白发,归乡的计划需要三个月的粮食。
  10. 我欲自汝阴,径上潼江章:我想从汝阴出发,直奔潼江的章。
  11. 想见冰槃中,石密与柿霜:想见冰筐中的美味石密和柿子霜,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2. 予欲请东川而归,二物皆东川所出:我想请东川而归,这两样都是东川出产的。
  13. 怜子遇明主,忧患已再尝:怜惜子由遇到明主,忧患已经历过两次。
  14. 报国何时毕,我心久已降:何时才能报国,心中早已疲惫。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床头枕驰道”,比喻漫长的旅途。
  • 对仗:如“青山映华发,归计三月粮”。
  • 拟人:如“风雨惊洞房”,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对故乡的向往与对政治生涯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深刻地反映了人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床头:象征孤独与旅途。
  • 秋风: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化。
  • 青山:象征故乡与自然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的“感旧诗”写于何时?

    • A. 元丰年间
    • B. 嘉祐年间
    • C. 元祐年间
  2. 诗中提到的“黄冈”是指什么?

    • A. 地名
    • B. 人名
    • C. 事件
  3. 诗中描写的“新秋入梧叶”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伤感
    • C. 愤怒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苏轼《感旧诗》 vs 李白《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故乡的思念,但苏轼更加注重社会与人生的反思,而李白则以个人情感为主。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诗歌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诗句

嘉祐中,予与子由同举制策,寓居怀远驿,时年二十六,而子由二十三耳。下一句是什么

一日,秋风起,雨作,中夜翛然,始有感慨离合之意。上一句是什么

一日,秋风起,雨作,中夜翛然,始有感慨离合之意。下一句是什么

自尔宦游四方,不相见者十常七八。上一句是什么

自尔宦游四方,不相见者十常七八。下一句是什么

每夏秋之交,风雨作,木落草衰,辄凄然有此感,盖三十年矣。上一句是什么

每夏秋之交,风雨作,木落草衰,辄凄然有此感,盖三十年矣。下一句是什么

元丰中,谪居黄冈,而子由亦贬筠州,尝作诗以记其事。上一句是什么

元丰中,谪居黄冈,而子由亦贬筠州,尝作诗以记其事。下一句是什么

元祐六年,予自杭州召还,寓居子由东府,数月复出领汝阴,时予年五十六矣,乃作诗,留别子由而去。上一句是什么

元祐六年,予自杭州召还,寓居子由东府,数月复出领汝阴,时予年五十六矣,乃作诗,留别子由而去。下一句是什么

床头枕驰道,双阙夜未央。上一句是什么

床头枕驰道,双阙夜未央。下一句是什么

车毂鸣枕中,客梦安得长。上一句是什么

车毂鸣枕中,客梦安得长。下一句是什么

新秋入梧叶,风雨惊洞房。上一句是什么

新秋入梧叶,风雨惊洞房。下一句是什么

独行惭月影,怅焉感初凉。上一句是什么

嘉祐中,下一句是什么

予与子由同举制策,上一句是什么

予与子由同举制策,下一句是什么

寓居怀远驿,上一句是什么

寓居怀远驿,下一句是什么

时年二十六,上一句是什么

时年二十六,下一句是什么

而子由二十三耳。上一句是什么

而子由二十三耳。下一句是什么

一日,上一句是什么

一日,下一句是什么

秋风起,上一句是什么

秋风起,下一句是什么

雨作,上一句是什么

雨作,下一句是什么

中夜翛然,上一句是什么

中夜翛然,下一句是什么

始有感慨离合之意。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