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脚僧》

时间: 2025-02-04 16:27:01

瓶枕绕腰垂,出门何所之。

毳衣沾雨重,棕笠看山欹。

夜观入枯树,野眠逢断碑。

邻房母泪下,相课别离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行脚僧
(李洞)

瓶枕绕腰垂,出门何所之。
毳衣沾雨重,棕笠看山欹。
夜观入枯树,野眠逢断碑。
邻房母泪下,相课别离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行脚僧出行时的情景。诗中提到他背着瓶子和枕头,出门时不知道要去往何处。身上的毳衣因雨水而变得沉重,头戴棕色斗笠时,看到山峦有些倾斜。在夜晚,他借着光线观看枯死的树木,野外的睡眠时常会遇到破旧的碑石。邻居的母亲在一旁流泪,交给他临别的叮嘱与告别的话语。

注释

  • 瓶枕:背着的瓶子和枕头,象征行脚僧的简朴生活。
  • 毳衣:一种毛料衣服,通常用来御寒。
  • 棕笠:用棕榈叶编织的斗笠,防雨遮阳。
  • 夜观:在夜间观察。
  • 枯树:象征生命的无常与孤独。
  • 断碑:破损的碑石,可能指的是历史的遗迹或亡者的墓碑。
  • 相课:指交代或叮嘱。

典故解析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经典的典故,但“行脚僧”作为佛教中修行的一部分,常常代表着一种流浪的生活方式,反映了对世俗的逃避与对内心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洞,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山水田园、行旅感怀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诗作创作于唐代社会动荡之际,行脚僧作为一种求道者的象征,展现了人们对自由和内心平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送行脚僧》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行脚僧的出行景象,诗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离别的惆怅。开篇的“瓶枕绕腰垂”便将行脚僧的生活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透露出一种孤独而又坚韧的气质。接下来的描述让人感受到自然的严酷与行者的渺小,尤其是“毳衣沾雨重”,将行脚僧在旅途中的艰辛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夜晚的描写更增添了一种孤寂的氛围,枯树与断碑都是生命脆弱的象征,传达出一种对过去的缅怀与对未来的迷茫。最后,邻房母亲的泪水为全诗增添了情感的深度,令人感受到离别时亲情的牵绊与不舍。这首诗在字句间流露出的情感细腻而真挚,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行脚僧生活的理解和同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瓶枕绕腰垂:描绘出行脚僧生活的简朴和背负的负担。
    2. 出门何所之:表现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迷茫。
    3. 毳衣沾雨重:强调了旅途的艰辛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4. 棕笠看山欹:用“看山”来展示行者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
    5. 夜观入枯树:夜晚的孤独感,枯树象征生命的无常。
    6. 野眠逢断碑:在野外休息时,遇到历史的遗迹,反映出对过往的思考。
    7. 邻房母泪下:表达亲情的牵绊与离别的伤感。
    8. 相课别离词:临别时的叮嘱,进一步深化了感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枯树”与“断碑”比喻生命的无常与历史的沉重。
    • 对仗:如“瓶枕绕腰垂,毳衣沾雨重”,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诗中通过自然景物传达情感,构建了一个孤独而又深邃的意境。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行脚僧的旅途,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亲情的珍视,展现了一种哲理深邃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瓶枕:象征行脚僧的生活状态,表示出行的简朴与艰辛。
  • 毳衣与棕笠:表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和行者的无奈。
  • 枯树与断碑:象征生命的脆弱与历史的沉重,表达了对往事的思考。
  • 泪下的母亲:体现亲情的深厚与离别的伤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瓶枕绕腰垂”中“瓶枕”意指什么?

    • A. 书本和笔
    • B. 背负的生活用品
    • C. 食物和水
    • D. 衣物和鞋子
  2. 诗中“毳衣沾雨重”描绘的情景是:

    • A. 享受阳光
    • B. 在雨中行走
    • C. 在家中休息
    • D. 旅行快乐
  3. “邻房母泪下”中,母亲的泪水象征着:

    • A. 喜悦
    • B. 失落与不舍
    • C. 愤怒
    • D. 无聊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李白):同样描写孤独的旅行者与自然的关系。
  • 《送别》(王之涣):表达了离别时的情感与思念。

诗词对比

  • 《送行脚僧》与《夜泊牛津》:两首诗都涉及旅行与离别的主题,但前者更关注行脚僧的艰辛与孤独,后者则更体现了诗人对夜晚自然景象的沉思与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 《唐代诗人李洞生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