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看山》

时间: 2024-09-19 21:13:50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渺。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上看山
作者: 苏轼 〔宋代〕

船上看山如走马,
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
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
上有行人高缥渺。
舟中举手欲与言,
孤帆南去如飞鸟。

白话文翻译:

在船上看山,就像马在奔驰,
瞬间间山群经过数百个。
前面的山峦像牙齿一样忽然变形,
后面的山岭杂乱无序,似乎在急速奔跑。
仰望微小的山路蜿蜒曲折,
山上有人影高高在上,飘渺不定。
我在船中举手想要呼喊,
那孤帆向南去,犹如飞鸟般迅速。

注释:

字词注释:

  • 船上:指在船中。
  • 走马:形容山的移动速度极快,像马奔跑一样。
  • 倏忽:瞬间,转眼之间。
  • 槎牙:山峦的形状像牙齿。
  • 杂沓:指杂乱而拥挤的样子。
  • 缭绕:围绕,盘旋。
  • 飘渺:形容人影高远而不易捉摸。

典故解析: 此诗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之作,也有细腻婉约之作。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流亡期间,身处江边,目睹山水之美,感怀自然与人生的关系。诗中表达了他在动荡生活中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江上看山》是一首描绘江边山水景色的诗作,展现了苏轼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与生动描绘。诗中以船上的视角,展现了船行江上时的种种景象,前山后岭的变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诗句“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形象地表现了舟行的速度与山水的流动感,仿佛在描绘一个动态的画面。接下来的“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展示了山峦的奇特形态与奔腾不息的自然力量。

在情感上,诗人不仅仅是描写景色,更透过这些自然景物表达了对行旅生活的感慨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最后一句“孤帆南去如飞鸟”,通过孤舟与飞鸟的比喻,传达出一种孤独而自由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以其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苏轼兼具诗人和哲人的多重身份,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与对自由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船上看山如走马:在船上看山,景象极快,形如奔马。
  2. 倏忽过去数百群:瞬间就能看到数百个山头。
  3. 前山槎牙忽变态:前面的山峦像牙齿一样,形状变化无常。
  4. 后岭杂沓如惊奔:后面的山岭杂乱无章,似乎在匆忙奔跑。
  5. 仰看微径斜缭绕:仰望小道,蜿蜒曲折。
  6. 上有行人高缥渺:小道上有行人,显得高远而虚幻。
  7. 舟中举手欲与言:在船中举手想要呼喊。
  8. 孤帆南去如飞鸟:孤独的帆船向南飘去,像飞鸟一样自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船上看山如走马”,用“走马”比喻山的快速变化。
  • 拟人:后岭“似惊奔”,赋予了山岭以人的情感与动作。
  • 对仗:如“前山槎牙”与“后岭杂沓”,形成对比,增强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上行舟时的山水景观,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感悟。同时,诗中流露出一种对自由与人生的向往,表达了对即兴生活状态的思考与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自由与流动。
  • :代表着坚固与高远,象征自然的伟大与不可捉摸。
  • 行人: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孤独与渺小。
  • 孤帆:象征着自由、孤独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倏忽”是什么意思? A. 慢慢
    B. 突然
    C. 瞬间
    D. 频繁

  2. “孤帆南去如飞鸟”中的“孤帆”象征什么? A. 家庭
    B. 朋友
    C. 自由
    D. 财富

  3.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哪种生活的向往? A. 热闹
    B. 自由
    C. 贫穷
    D. 豪华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苏轼的《江上看山》更强调动态的自然景色,而王维则倾向于静谧与内心的平和。两者均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但表现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