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
时间: 2025-01-11 01:23: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考西岳下,官曹少休沐。
久负青山诺,今还获所欲。
尝闻玉清洞,金简受玄箓。
夙驾升天行,云游恣霞宿。
平明矫轻策,扪石入空曲。
仙人古石坛,苔绕青瑶局。
阳桂凌烟紫,阴萝冒水绿。
隔世闻丹经,悬泉注明玉。
前惊羽人会,白日天居肃。
问我将致辞,笑之自相目。
竦身云遂起,仰见双白鹄。
堕其一纸书,文字类鸟足。
视之了不识,三返又三复。
归来问方士,举世莫解读。
何必若蜉蝣,然后为局促。
鄙哉宦游子,身志俱降辱。
再往不及期,劳歌叩山木。
白话文翻译:
在西岳的脚下,官员们很少有时间休息。
我一直向往青山的诺言,如今终于如愿以偿。
曾经听说过玉清洞,那里有金简传授的道理。
早晨驾车升天,云游四海,任意在霞光中栖宿。
清晨明亮中我驾起轻策,手抚石头走入空曲之中。
仙人古老的石坛,苔藓环绕着青色的瑶池。
阳光下桂树高耸,阴影中藤萝爬满了水边。
跨越世代,听闻丹经,悬泉流淌明亮如玉。
前面惊见一位羽人,白日里天之居所显得庄重。
问我将要说些什么,他们相视而笑。
我身子竦起,云中而起,仰望见双白鹤。
落下一纸书信,文字像鸟的爪子。
我看了却不认识,三次翻看又三次反复。
归来询问方士,世人皆无法解读。
何必像蜉蝣般短暂,才会如此局促。
可鄙的宦游子,身心都遭受耻辱。
再去已不及期,劳累的歌声敲打山木。
注释:
- 三考:指三次考察,考察西岳。
- 官曹:指官员,官署。
- 青山诺:青山的承诺,代表着对山的向往。
- 玉清洞:道教名洞,代表着修道的地方。
- 金简:指用金子写的简册,通常用于记录道理。
- 夙驾:早晨的马车,指早起出发的意思。
- 云游:在云间游荡,形容自由自在的生活。
- 仙人古石坛:传说中隐居者的石坛,象征着修道之所。
- 隔世:跨越世代,表示时间的久远。
- 丹经:指道教经典。
- 羽人:指道教中飞升的仙人。
- 蜉蝣:一种短命的昆虫,象征生命的短暂。
- 宦游子:指游历四方的官员,带有贬义,表达人生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字贺,号靖和,唐代诗人,生于盛唐,卒年不详。他以五言诗而闻名,作品多描写山水,人情,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世的思考。李益的诗风清新淡雅,语言凝练,常常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写于李益游历华山的途中,表达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官场生活的失望。诗中描绘了华山的壮丽风景,同时反映了他对道教文化的探索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李益的游历为背景,通过对华山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诗的开篇即以“官曹少休沐”引入,立即营造出一种官场的压迫感,彰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接着,他描绘了青山的美好与宁静,表达了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诗中多处运用自然意象,如“阳桂凌烟紫,阴萝冒水绿”,不仅渲染了华山的自然美,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李益通过对“仙人古石坛”的描绘,表现了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道教文化的敬仰。
在与羽人的相遇中,诗人感受到一种隔世的孤独,通过问答的方式,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最后一段中,诗人批判了宦游子的生活状态,显露出他对官场的鄙弃与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使整首诗在情感上达到高潮。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考西岳下,官曹少休沐。
- 描述诗人在西岳的三次游历,感受到官场的忙碌与无暇。
-
久负青山诺,今还获所欲。
- 诗人长期以来对青山的承诺,如今终于得以实现。
-
尝闻玉清洞,金简受玄箓。
- 提及道教的玉清洞,表示对修道的向往。
-
夙驾升天行,云游恣霞宿。
- 形容早起驾车,仿佛飞升天际,享受自由的云游生活。
-
平明矫轻策,扪石入空曲。
- 描述行走在华山的场景,表现出轻松自在的状态。
-
仙人古石坛,苔绕青瑶局。
- 仙人的石坛被苔藓覆盖,展现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感觉。
-
阳桂凌烟紫,阴萝冒水绿。
- 用自然景色展现华山的美丽,阳光照耀下的桂树与阴影中的藤萝。
-
隔世闻丹经,悬泉注明玉。
- 表达对古老道理的敬仰,悬泉清澈如玉。
-
前惊羽人会,白日天居肃。
- 突然见到羽人,表现出一种庄重的气氛。
-
问我将致辞,笑之自相目。
- 诗人与羽人的对话,反映出一种无奈与尴尬。
-
竦身云遂起,仰见双白鹄。
- 身体向上,仰望双白鹤,象征着对自由的渴望。
-
堕其一纸书,文字类鸟足。
- 形容落下的书信,字迹模糊不清,象征着无法理解的道理。
-
视之了不识,三返又三复。
- 看着书信却无法识别,反复查看,表现出困惑。
-
归来问方士,举世莫解读。
- 归来询问方士,发现全世界都无法解读的道理。
-
何必若蜉蝣,然后为局促。
- 反思生命的短暂,不必像蜉蝣一样局促。
-
鄙哉宦游子,身志俱降辱。
- 对宦游子的批判,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鄙视。
-
再往不及期,劳歌叩山木。
- 表达了对再度游历的无奈与失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阳桂凌烟紫,阴萝冒水绿”,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如“文字类鸟足”,形象地描绘了书信的模糊不清。
- 排比:使用多个短句增强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失望,反映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强调了生命的短暂与对自由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理想与向往。
- 仙人石坛:代表隐逸与修道。
- 羽人:象征飞升与自由。
- 丹经:道教经典,象征深奥的道理。
- 蜉蝣:象征生命短暂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益的《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官场生活的向往
B. 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C. 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D. 对家庭的重视 -
诗中提到的“阳桂凌烟紫,阴萝冒水绿”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春天的花开
B. 华山的自然风光
C. 田园的宁静
D. 都市的繁华 -
“堕其一纸书,文字类鸟足”中的“类鸟足”意指什么? A. 书信的模糊不清
B. 书信的美丽
C. 字迹的整齐
D. 书信的珍贵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李益的《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更加强调对隐士生活的渴望,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展现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李益的作品更显得沉重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李益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