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宿闻雁
作者: 李益 〔唐代〕
早雁忽为双,惊秋风水窗。
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早雁突然成双而来,惊动了秋风轻拂水窗。夜晚漫长,人们自然早早醒来,星星和月亮满布在广阔的江面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早雁:指早晨时分迁徙的雁,象征秋天的到来。
- 忽为双:突然成双,表现了雁的突然出现,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 惊秋风:秋风骤起,使得水窗轻微颤动,传达出一种动感。
- 水窗:指水面,如窗户般映照着外界的景象。
- 夜长:夜晚时间较长,暗示秋冬季节的特征。
- 人自起:人们自然醒来,暗示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星月满空江:星星与月亮映照在江面,描绘出宁静而美丽的夜景。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早雁”与“秋风”常常在古诗中与季节变迁、时光流逝相联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字迪,号少微,唐代诗人,以五言诗著称,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和游子思乡之情。他的诗风清新、流畅,常在意象中融入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益旅途中,诗人夜宿水边,清晨听到早雁的鸣叫,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借此抒发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水宿闻雁》以清晨的早雁为引子,展现出秋季的自然景象。诗的开头“早雁忽为双”,通过“忽”字表现了雁的突然出现,仿佛在瞬间唤醒了诗人对秋天的感知。接着“惊秋风水窗”则通过形象的描写,将秋风与水窗结合,形成一种微妙的动感,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清新的早晨,感受到秋天的凉意与生机。
“夜长人自起”一句,表现了夜晚的漫长与孤独,诗人在这样的夜晚自然早起,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最后一句“星月满空江”,则是对夜空的静谧描绘,星星和月亮的映照使得江面显得格外宁静,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这种清晨与夜晚的对比,体现了自然的轮回与人们在其间的感悟。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出诗人对秋天的敏感与思考,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早雁忽为双:早晨的雁突然成双而来,象征着秋天的来临。
- 惊秋风水窗:秋风轻拂,水面如窗,传递出一种微妙的动感与清新。
- 夜长人自起:漫长的夜晚使得人们自然早起,暗示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悟。
- 星月满空江:星星和月亮映照着江面,展现了夜的美丽与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比作窗,反映出自然景象的美丽。
- 拟人:将秋风赋予生命感,使其“惊动”水窗,增强了诗的动感。
- 对仗:诗中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比,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画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早雁:象征秋天的到来,传递时间的流逝。
- 秋风:代表季节的变化,带来凉意与思考。
- 水窗:水面如窗,反映出外部世界的变化。
- 星月:象征宁静与美好,映照出内心的平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早雁”象征什么? A. 夏天的来临
B. 秋天的到来
C. 春天的生机
D. 冬天的寒意 -
“夜长人自起”中的“夜长”指的是什么? A. 夜晚时间短
B. 夜晚时间长
C. 夜晚没有星星
D. 夜晚很热 -
诗中提到的“星月”主要表现了什么? A. 白天的景象
B. 秋天的萧瑟
C. 夜晚的宁静
D. 雁的迁徙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益的《水宿闻雁》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自然景象与人内心的感受。李益通过早雁与夜空的描写,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悟;而王维则通过山水意象,传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相互呼应,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深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李益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