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合龙寺旧题后 赵蕃 〔宋代〕
题诗客子鬓如银,壁上题诗墨尚新。 犬已久忘曾宿客,半山风铎似迎人。
白话文翻译:
在合龙寺的旧题诗后,我写下这首诗。 题诗的客人头发已如银丝,但墙上的题诗墨迹依然新鲜。 狗已经很久忘记了曾经留宿的客人,但半山腰的风铃声似乎在迎接人。
注释:
- 鬓如银:形容头发花白,指年老。
- 墨尚新:墨迹还很新鲜,指题诗不久。
- 风铎:挂在檐角或塔上的风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多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感受。此诗可能是在他晚年游览合龙寺时所作,表达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自然景物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作者游览合龙寺时,看到寺壁上自己年轻时的题诗,感慨时光流逝,而自然景物依旧,遂有感而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鬓如银”与“墨尚新”,表达了时光流逝与事物恒常的感慨。诗中的“犬已久忘曾宿客”一句,以狗的遗忘来象征人事的变迁,而“半山风铎似迎人”则以风铃的声音来象征自然的永恒与欢迎。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象生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然永恒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题诗客子鬓如银”,直接点出了诗人的老态,与年轻时的题诗形成对比。
- 第二句“壁上题诗墨尚新”,强调了题诗的时间不久,与诗人的老态形成鲜明对比。
- 第三句“犬已久忘曾宿客”,通过狗的遗忘来象征人事的变迁。
- 第四句“半山风铎似迎人”,以风铃的声音来象征自然的永恒与欢迎。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鬓如银”与“墨尚新”的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恒常。
- 象征:狗的遗忘象征人事的变迁,风铃的声音象征自然的永恒。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然永恒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自然不变的感慨。
意象分析:
- 鬓如银:象征衰老。
- 墨尚新:象征时间的短暂。
- 犬忘客:象征人事的变迁。
- 风铎迎人:象征自然的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鬓如银”指的是什么? A. 头发花白 B. 墨迹新鲜 C. 风铃声 D. 狗的遗忘
- “壁上题诗墨尚新”中的“墨尚新”意味着什么? A. 题诗不久 B. 头发花白 C. 风铃声 D. 狗的遗忘
- 诗中的“犬已久忘曾宿客”象征什么? A. 头发花白 B. 题诗不久 C. 人事的变迁 D. 自然的永恒
- “半山风铎似迎人”中的“风铎”指的是什么? A. 头发花白 B. 题诗不久 C. 风铃 D. 狗的遗忘
答案:
- A
- A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通过题诗于壁,表达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自然景物的感慨。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对比:
- 苏轼的《题西林壁》与赵蕃的《书合龙寺旧题后》都通过题诗于壁,表达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自然景物的感慨。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与赵蕃的《书合龙寺旧题后》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赵蕃的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