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逍遥楼和方孚若韵》
时间: 2024-09-19 21:27: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逍遥楼和方孚若韵
作者: 李曾伯 〔宋代〕
尧山举目见於墙,
群玉森森拱巨梁。
一幅画屏罗伟观,
两诗银笔冠当场。
沙平鹭立秋无尽,
月冷乌啼夜未央。
有客凭阑共清话,
逍遥何异白云乡。
白话文翻译:
在尧山上远望,墙壁上可以看到那壮丽的景象,
群山如玉,环绕着巨大的梁架。
仿佛一幅画屏,展现出壮丽的景观,
两首诗词如银笔,屹立于众诗之中。
沙滩平坦,白鹭在秋天静静地立着,
月光冷清,乌鸦在夜里啼叫,时光未央。
有客人在栏杆上倚靠,畅谈清雅之事,
逍遥的生活就如同白云飘荡在乡间。
注释:
字词注释:
- 尧山:指尧山,常用于象征高大、雄伟的山峰。
- 群玉:比喻美丽的山峦,形容山的群体如玉石般美丽。
- 拱:环绕、支撑的意思。
- 画屏:形容风景如同画作一般美丽。
- 银笔:形容诗词的优美,犹如银色的笔墨。
- 沙平:形容沙滩的平坦。
- 鹭立:白鹭静立在水边,象征宁静的秋日。
- 乌啼:乌鸦的啼叫,常象征孤独或夜的静谧。
- 凭阑:靠在栏杆上,表示一种悠闲的姿态。
- 白云乡:比喻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状态。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白云乡”可理解为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表达了诗人对逍遥生活的向往。尧山作为高峰常常与古代圣王尧联系,象征着理想与高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体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游历尧山时所作,描绘了山水之美和诗人内心的宁静与逍遥,反映了宋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闲适生活的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优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对逍遥生活的向往。开篇以“尧山”引入,瞬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高远的境界;“群玉森森拱巨梁”则描绘了山的雄伟气势,仿佛置身于一幅壮丽的画卷中。诗中“沙平鹭立秋无尽”,通过鹭鸟的静立,传达出一种秋日的宁静与淡泊,正与诗人内心的清雅相呼应。
“月冷乌啼夜未央”则引入夜晚的意象,冷清的月光和乌鸦的啼叫,增添了一种孤寂之感,反映了诗人在自然中的思索与哲理。而最后两句则回归到与友人共话的场景,逍遥的生活如同“白云乡”,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给整个诗作增添了温暖的人情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尧山举目见於墙:从高处看尧山,景色壮丽映入眼帘。
- 群玉森森拱巨梁:山峦如玉,环绕着巨大的山梁,形象生动。
- 一幅画屏罗伟观:指眼前的景色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 两诗银笔冠当场:形容诗词璀璨夺目,犹如银色的笔墨。
- 沙平鹭立秋无尽:秋日宁静的沙滩上,白鹭静静伫立。
- 月冷乌啼夜未央:夜晚的月光冷清,乌鸦的啼鸣打破宁静。
- 有客凭阑共清话:有朋友在栏杆旁,畅谈着清雅的内容。
- 逍遥何异白云乡:逍遥自在的生活就如同白云漂浮的乡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风景比作画屏,增强了视觉感受。
- 拟人:鹭立、乌啼等,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沙平鹭立”和“月冷乌啼”,形成和谐的音韵。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悠闲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在自然山水中找到内心宁静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尧山:象征高尚理想。
- 群玉:美丽的群山,象征自然之美。
- 白鹭:宁静与优雅的象征。
- 月亮:孤独、静谧的夜晚。
- 白云: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尧山”象征什么?
A. 高尚理想
B. 朋友
C. 月亮 -
“沙平鹭立秋无尽”中的“鹭”指的是哪种鸟?
A. 乌鸦
B. 白鹭
C. 燕子 -
诗人对逍遥生活的态度是?
A. 否定
B. 向往
C. 忽视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之美,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与李曾伯的诗相比,王维的作品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李曾伯诗集》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