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桐乡丞》

时间: 2025-01-10 22:25:25

舟触长松岸势回,潺湲一夜绕亭台。

若教靖节先生见,不肯更吟归去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桐乡丞
作者:赵嘏 〔唐代〕
舟触长松岸势回,
潺湲一夜绕亭台。
若教靖节先生见,
不肯更吟归去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舟行过程中,触碰到长松岸边的情景,水流潺潺伴随着夜晚环绕着亭台。如果让靖节先生看到这幅美景,他一定会不愿意再吟咏,而是想要留在这里。

注释

  • 舟触:船触碰。
  • 长松:长长的松树,指岸边的松树。
  • 潺湲:水流缓慢而细微的声音。
  • 亭台:指水边的亭子和台阶。
  • 靖节: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士,寓意深远。
  • 不肯:不愿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约 759 年-约 824 年),字君远,号岘山,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风景和人物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赵嘏的一次舟行中,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舟行于松岸的宁静情景。首句“舟触长松岸势回”用“触”字点明了船与岸的亲密接触,暗示着诗人与自然的和谐。接下来的“潺湲一夜绕亭台”描绘了夜晚水流的轻柔,给人一种静谧而舒适的感觉。最后两句则通过提到“靖节先生”,将诗人与古代隐士的情怀相联系,表达出一种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整首诗在意境上是宁静而优美的,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喧嚣的厌倦。诗中使用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通过水流、松树、亭台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恬淡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舟触长松岸势回:船只轻轻触碰到岸边的长松树,岸边的形势因船的动作而改变。
  • 潺湲一夜绕亭台:水流声轻柔地环绕着亭子,渗透了一整夜,这种声音让人感到宁静。
  • 若教靖节先生见:假如靖节先生看到了这个美丽的景象。
  • 不肯更吟归去来:他一定会不愿意再吟咏,想要留在此地。

修辞手法

  • 比喻:水流的声响如音乐般环绕,暗示自然之美。
  • 拟人:将水流形象化,赋予其情感。
  • 对仗:各句结构相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一种对喧嚣世界的逃避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漂泊与追寻。
  • 长松:象征着坚韧与长寿,代表着自然的恒久。
  • 潺湲:象征着宁静与安逸,表现出水的柔和。
  • 亭台:象征着人文情怀与闲适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潺湲”一词的意思是: A. 大声的水流
    B. 缓慢的水流
    C. 没有水声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靖节”指的是: A. 一位隐士
    B. 一位诗人
    C. 一位皇帝
    答案:A

  3.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战争的反思
    B. 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城市生活的赞美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赵嘏的《赠桐乡丞》,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更侧重于山水的静谧,而赵嘏则通过水流和舟行表达对归隐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大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赠桐乡丞》这首诗的意境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