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行元赴举》

时间: 2024-09-19 21:52:36

晚渡邗沟惜别离,渐看烽火马行迟。

千钧何处穿杨叶,二月长安折桂枝。

意思解释

送杨行元赴举

作者: 刘商 〔唐代〕


原文展示:

晚渡邗沟惜别离,
渐看烽火马行迟。
千钧何处穿杨叶,
二月长安折桂枝。


白话文翻译:

在傍晚时分,我渡过邗沟,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远远望去,烽火的消息使得马儿行走得愈加缓慢。
千钧重的责任,哪里能如同射穿杨柳的叶子那般轻松?
二月的长安,正是折桂的时节。


注释:

  • 邗沟: 古代的运河,位于今江苏省,与扬州相连。
  • 烽火: 古代用于传递军事警报的信号,意指战争或动乱。
  • 千钧: 比喻重大的责任或压力。
  • 杨叶: 杨树的叶子,象征着轻松与顺利。
  • 折桂: 指科举考试中获得第一名,象征成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商,字廷和,号龙溪,唐代诗人,出生于江南,以其清丽的诗风和深厚的情感著称。刘商的作品多描写离别、友人、怀才不遇等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刘商送别朋友杨行元赴京赶考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其前途的忧虑。正值春季,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诗歌鉴赏:

《送杨行元赴举》这首诗通过对杨行元赴京应试的送别,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未来的期望。首句“晚渡邗沟惜别离”中,邗沟的水流与夕阳交织,营造出一种惆怅的氛围,令人感受到离别的痛苦。接下来的“渐看烽火马行迟”则暗示了外界的动荡与不安,诗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愈加明显。

而“千钧何处穿杨叶”,以“千钧”比喻沉重的责任,再与“杨叶”形成鲜明对比,显现出友人前行之路的艰辛与不易。最后一句“二月长安折桂枝”则是对友人前途的美好祝愿,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与祝福,象征着成功的可能。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离别的感伤,又有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诗人关心友人、期望其成功的深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晚渡邗沟惜别离: 描述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渡过邗沟,因离别而感到惋惜,情感深厚。
  2. 渐看烽火马行迟: 远远看到烽火,象征着战争与不安,马儿行走缓慢,隐喻旅途艰难。
  3. 千钧何处穿杨叶: 千钧重的责任与轻松的杨叶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忧虑。
  4. 二月长安折桂枝: 表达了对友人考试成功的期望,二月象征着春天的新生与希望。

修辞手法:

  • 对比: “千钧”与“杨叶”的对比,突出责任与轻松的差异。
  • 借代: “烽火”代指战争和动乱,增强诗歌的情感深度。
  • 象征: “折桂”象征着功名与成功,表现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送别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与美好祝愿,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与对现实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邗沟: 代表着别离的地点与惆怅的心情。
  • 烽火: 象征着战乱与不安,暗示着友人前行之路的不易。
  • 杨叶: 象征轻松与顺利,反映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 桂枝: 象征功名与成功,代表了美好的前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千钧”指的是什么?

    • A. 责任
    • B. 朋友
    • C. 离别
  2. “折桂”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离别
    • B. 成功
    • C. 战乱
  3. 诗中的“烽火”意指什么?

    • A. 火焰
    • B. 战争
    • C. 离别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y 王勃

诗词对比:

  • 《送友人》与《送杨行元赴举》都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送友人》更侧重于友情的珍贵,而《送杨行元赴举》则着重于对友人未来的关心与祝愿。两者都展现了唐代诗歌中对人情的细腻描写和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