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清明十首》

时间: 2025-01-22 04:41:26

杨柳堤边立,荼醾架下行。

不知一遗老,更看几清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食清明十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杨柳堤边立,荼醾架下行。不知一遗老,更看几清明。

白话文翻译:

在杨柳堤边,我静静地站立;在荼醾架下,我缓缓步行。谁知道这里还留有一位老者,他又能在这个清明节中看多少次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杨柳:指杨树和柳树,常见于江南景致,象征生机和春天。
  • 荼醾:一种花,春天盛开,常与清明节相关。
  • 遗老:指年纪大的人,通常用于形容对往事的追忆和感慨。
  • 清明: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传统节日。

典故解析: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后与春天的祭祀活动结合。诗中提到的杨柳和荼醾都是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机与哀思交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廷桂,号阮亭,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和政治家。他以豪放奔放的诗风著称,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历史感慨为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明时节,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诗人借助清明节的祭奠气氛,表达对逝去岁月的追思和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日常场景,展现出清明节的氛围和诗人心中的孤独感。开头的“杨柳堤边立”,将读者直接带入春天的生机之中,柳树的摇曳给人一种温柔的感觉。接着“荼醾架下行”,则引入了一种朦胧的美,花架下的漫步,似乎是与过去的回忆对话。

“更看几清明”一句,透露出诗人的感慨与无奈。年复一年,清明节虽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刻,但对于老者而言,却是对往昔的无尽追忆与难以逃避的孤独。诗中的“遗老”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时间流逝的感叹。这种情感在清明节的氛围中愈加浓厚,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以春天的生机与清明的哀思相结合,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与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杨柳堤边立:在春天的柳树旁立着,描绘出一幅宁静的图景,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荼醾架下行:在花架下缓步而行,暗示着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向往。
  • 不知一遗老:表达对老者的关注,隐含着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 更看几清明:感慨时间的流逝,清明节的轮回让人思索生命的意义。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的结构和意象相互呼应,形成对比。
  • 拟人:通过“更看”,使得时间与生命仿佛有了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命的感慨与清明节的追忆,反映出人们对逝去岁月的珍惜与思索,以及在生死轮回中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杨柳: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同时也代表生命的柔弱和易逝。
  • 荼醾:春天的花,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清明:不仅是节日,更是对逝者的怀念与生命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杨柳堤边立”中的“杨柳”象征什么?

    • A. 冬天的寒冷
    • B. 春天的生机
    • C. 秋天的凋零
  2. 诗中提到的“遗老”指的是?

    • A. 年轻人
    • B. 年长的人
    • C. 动物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清明》

诗词对比: 比较刘克庄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前者更多地表现个人情感与对清明的思考,而后者则通过国家的命运与个人命运的交织,展现了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关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清明节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