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崔伯易》

时间: 2025-01-26 03:24:49

巉岩恶面插苍须,中道时时自笑呼。

但怪佯狂轻去俗,果闻高论足开余。

恶看富贵庸男子,喜见徜徉隐丈夫。

我是自高无许可,今朝为子一长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崔伯易
作者: 王令
巉岩恶面插苍须,中道时时自笑呼。
但怪佯狂轻去俗,果闻高论足开余。
恶看富贵庸男子,喜见徜徉隐丈夫。
我自高无许可,今朝为子一长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崔伯易的友谊与志趣,表达了对世俗的反感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巍峨的山岩上长着青翠的须根,路过时我时常会发出笑声。让我感到奇怪的是,虽然假装狂放不羁,却能轻松摆脱世俗的束缚,终究能听到高尚的言论,令人心旷神怡。我看不惯那些追求富贵的庸俗男人,更喜欢看到那些无拘无束、隐居山林的男子。我虽然自视清高,却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今天为你发出一声长叹。

注释

  • 巉岩:高耸的岩石,形容山势险峻。
  • 恶面:形容面貌粗犷、威严。
  • 苍须:青色的胡须,常用来形容老者或隐士。
  • 佯狂:假装狂放不羁。
  • 开余:开阔心胸,余即我。
  • 庸男子:平庸的男人。
  • 隐丈夫:隐居的男子,指追求超脱生活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令,字君仪,号龙溪,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作品多以咏怀、山水为主。他的诗风质朴清新,常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王令与崔伯易交往期间,崔伯易是王令的好友,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的敬重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反映了当时士人对隐居生活的理想追求。

诗歌鉴赏

《赠崔伯易》是一首充满哲理与友谊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险峻的山岩和苍老的须根,展现出一种自然和人生的哲学思考。诗的开头以巍峨的岩石和自笑的意象,突显出诗人对生活的轻松态度和对高远志向的追求。接着,诗人以“佯狂”自嘲,表达了对世俗的超然态度,虽然假装放荡不羁,但实际上却能听到高尚的言论。

诗中进一步展现了作者对庸俗生活的不屑与对隐士的向往,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最后一联,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的清高没有理由,长叹一声,既是对理想的叹息,也是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士人对友谊、隐逸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巉岩恶面插苍须:描绘高山的险峻,暗喻人生的艰难。
  • 中道时时自笑呼:在旅途中,诗人常常自我调侃,表现了他对生活的不拘一格。
  • 但怪佯狂轻去俗:假装疯狂的外表,实际上却能摆脱世俗。
  • 果闻高论足开余:听到高尚的论述,使人心灵得到启迪。
  • 恶看富贵庸男子:表达对追求财富的人的厌恶。
  • 喜见徜徉隐丈夫:喜爱那些隐居山林、自由自在的人。
  • 我是自高无许可:自认为高人一等,但并无特别的理由。
  • 今朝为子一长吁:今天向朋友发出一声长叹,表明对现实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巉岩恶面”与“苍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隐士生活比作高尚的理想,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庸俗的拒绝,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宋代士人追求高洁理想的精神风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巉岩:象征着险阻与高远,暗示人生的挑战。
  • 苍须:隐士的象征,代表着智慧与超脱。
  • 富贵:世俗的象征,代表着庸常与追求物质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巉岩”所指的是什么? A. 低矮的山丘
    B. 高耸的岩石
    C. 平坦的土地
    D. 深邃的河流

  2. 诗人对“富贵庸男子”的态度是?
    A. 崇拜
    B. 反感
    C. 无所谓
    D. 认同

  3. 诗人为什么会“长吁”?
    A. 感到快乐
    B. 对现实感到无奈
    C. 对朋友的期待
    D. 对生活的满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的诗作,表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
  • 《山中杂诗》:王维的诗,描绘山水与隐士生活的美好。

诗词对比

  • 王令《赠崔伯易》陶渊明《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令的诗更具哲理性,而陶渊明则更为直接和质朴,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代诗词选》
  2. 《王令集》
  3. 《陶渊明诗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