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儿临水宅,四面见行舟,蒲叶浸鹅项,杨枝蘸马头。年年人去国,夜夜月窥楼。传语城中客,功名半是愁。
白话文翻译:
在水边的吴地,孩子们居住在水边的房子里,四周都能看到行驶的船只;蒲草的叶子浸湿了鹅的脖子,杨柳的枝条轻轻碰到马的头。年年岁岁,故乡的人都离去,夜夜月光照耀着楼台。请把话传给城中的客人,功名的追求一半是忧愁。
注释:
- 吴儿:指的是吴地的孩子,吴地为古代地名,今江苏一带。
- 临水宅:指靠近水边的房屋。
- 蒲叶:指蒲草的叶子,这里用来描绘乡村水边的景象。
- 鹅项:指鹅的脖子。
- 杨枝:柳树的枝条。
- 年年人去国:每年都有人离开故乡。
- 夜夜月窥楼:每晚的月光照耀着楼台。
- 传语城中客:请把话传递给在城里的客人。
- 功名:指的是名声和地位。
- 半是愁:一半是忧愁,暗指功名背后的苦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夔(约1155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书法家,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丽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常融入自然景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出北关》写作于南宋时期,期间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变迁,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功名的无奈,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心境。
诗歌鉴赏:
《出北关》是一首充满乡愁与人生哲思的诗作。诗中描绘的吴地水乡风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怀念。首联“吴儿临水宅,四面见行舟”,通过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水边的孩子们与行舟的往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鲜活而亲切。接着,诗人借助“蒲叶浸鹅项,杨枝蘸马头”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恬静而美好的氛围,然而在这美好之下,却隐含了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后半部分“年年人去国,夜夜月窥楼”,表现了诗人在离别中的愁绪,每年故乡的人都离去,月光照耀着空楼,显得孤独而无奈。最后一句“传语城中客,功名半是愁”,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功名的追求往往伴随着愁苦,暗示了士人对功名的追求与内心的纠结。整首诗在清丽的意象中流露出深切的思考,展现了姜夔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吴儿临水宅:描绘了吴地的孩子们生活在水边的情景,展现出地方特色。
- 四面见行舟:四周都是往来的船只,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氛围。
- 蒲叶浸鹅项:细腻的描写了水边生物的和谐美好。
- 杨枝蘸马头:通过动植物的描写,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年年人去国:表露了诗人对故乡人去的感伤。
- 夜夜月窥楼:月光照耀着空楼,象征孤独和思念。
- 传语城中客:请求传话,显示对他人的关心。
- 功名半是愁:总结了追求功名的苦涩,反映了士人的困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窥楼”比喻着思念和孤独。
- 拟人:将月亮赋予了窥视的性质,增添了情感。
- 对仗:如“鹅项”与“马头”,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与人事变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功名的无奈,揭示了士人心中的苦楚与孤独,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边:象征着故乡的纯真与美好。
- 行舟:代表着生活的流动和变迁。
- 蒲叶与杨枝:象征自然的和谐美好,亦暗示人事的变迁。
- 月光:常常与思念、孤独相联系,表现心中的感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描绘的水边孩子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A) 忧愁
B) 快乐
C) 繁忙
D) 孤独 -
填空题:诗中提到每年都有____人去国,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
判断题:诗中“功名半是愁”表达了对功名的完全追求。(对/错)
答案:
- B) 快乐
- 人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月下独酌》李白:描绘孤独的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对比:
- 《出北关》与《静夜思》:两首诗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出北关》更注重描绘自然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而《静夜思》则通过月光直接引发思绪,情感更为直接和浓烈。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姜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