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霁 中秋同韵绮鹤孙西明泛舟昆明湖赏月迟景荣吹笛王瑞芝操弦和之》
时间: 2025-01-11 05:17:4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秋霁
原文展示:
千里婵娟,与玉阙琼楼,共一颜色。寒似层冰,皎如圆镜,照来水天双澈。一叶剪碧,荇飘翠带鱼盈尺。隔树阴蛩语,长桥横卧少人迹。歌板暗诉,怨抑沉沉,夜阑秋声,都入瑶笛。倚兰桡临流顾影,人间未应有今夕,疑是广寒天上客。素娥何处,应似桂殿同游,满身清露,去时还湿。
白话文翻译:
在千里之外的明月下,仿佛与那玉阙琼楼共享着同样的色彩。夜晚的寒气如同层层冰雪,明亮得宛如圆镜,映照出水天一色的清澈。一片青绿的叶子在水面上轻轻漂浮,水中有鱼游弋。树影下传来蟋蟀的鸣叫,长长的桥上冷冷清清,几乎没有人迹。歌声在夜里低诉,隐隐带着忧伤的情绪,夜深秋声,尽入瑶笛的声中。倚着兰桡在水边凝视自己的倒影,人间今夜的美好似乎是无与伦比的,疑惑这不是来自广寒宫的仙客。嫦娥你在哪里呢?应该像在桂殿中游玩,身上沾满清露,离去时还湿润。
注释:
- 婵娟:指明月,形容其美。
- 玉阙琼楼:指天上的宫殿,象征着美好的居所。
- 层冰:形容寒冷的感觉。
- 皎:明亮、洁白。
- 荇:水草的一种。
- 蛩语:蟋蟀的鸣叫声。
- 歌板:古代乐器,泛指演奏的乐器。
- 瑶笛:形容如玉般美丽的笛子。
- 素娥:指月宫中的嫦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伯驹,近现代著名诗人和艺术家,擅长诗词、书法和绘画。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表达个人感受与情思。
创作背景:
《秋霁》创作于中秋佳节,正值秋天,诗人借月抒怀,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间美好的向往。
诗歌鉴赏:
《秋霁》是一首描绘秋夜月色的诗,展现了诗人对明月和秋景的深切感受。开头部分,“千里婵娟”一语即将月亮的美丽与遥远的距离结合,给人以广阔的空间感,接着通过“寒似层冰,皎如圆镜”对月亮的描绘,既突出了月光的清冷,也表现了其明亮的特质。随后,诗人描绘了一幅水面上的景象:漂浮的青叶、游弋的鱼儿,构成了一个生动而和谐的自然画面,传达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秋夜情景。
诗中“隔树阴蛩语”,传递出一种静谧的氛围,长桥的“少人迹”更增添了孤寂之感。这里的“歌板暗诉,怨抑沉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音乐与自然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富有情感的氛围。结尾部分,诗人把自己与嫦娥联想在一起,表现了对人间美好的向往,带有一丝哲思与情感的升华。
总体而言,张伯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使这首诗不仅具备了自然景色的美感,更体现了人对月亮和秋夜的深切感受,展示了诗人高远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里婵娟:形容明月的美丽,表达对远方的思念。
- 寒似层冰,皎如圆镜:将月光比作冰冷的寒气和明亮的镜子,强调其清冷而明亮的特质。
- 照来水天双澈:描绘了水面和天空的清澈交融,形成一体。
- 一叶剪碧,荇飘翠带鱼盈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生动。
- 隔树阴蛩语:传递出宁静的氛围。
- 长桥横卧少人迹:表现出一种孤寂感。
- 歌板暗诉,怨抑沉沉:音乐与情感的结合,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
- 倚兰桡临流顾影:表现出诗人对自己和美好生活的思考。
- 人间未应有今夕,疑是广寒天上客:对美好夜晚的惊叹。
- 素娥何处,应似桂殿同游:将嫦娥和自己的思念结合,意象丰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似层冰”,通过比喻加强了寒冷的感觉。
- 对仗:如“皎如圆镜,照来水天双澈”,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歌板暗诉”,使得音乐具有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明月与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孤独,展现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与情感的升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着美好、思念与团圆。
- 秋夜:代表着宁静与孤独,带有淡淡的忧伤。
- 水面: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和谐。
- 嫦娥:代表着月亮的神秘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千里婵娟”指的是什么?
- A. 远方的山川
- B. 明亮的月亮
- C. 漂浮的云彩
-
诗中提到的“瑶笛”象征着什么?
- A. 悲伤的情感
- B. 美好的音乐
- C. 自然的景色
-
“人间未应有今夕”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现实的失望
- B. 对美好瞬间的惊叹
-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加直接和质朴。
- 杜甫《月夜忆舍弟》:在描写月夜的同时,更多地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张伯驹研究》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曲赋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