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别杨六钦望》
时间: 2025-04-27 19:22: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燕人同窜越,万里自相哀。
影响无期会,江山此地来。
暮年伤泛梗,累日慰寒灰。
潮水东南落,浮云西北回。
俱看石门远,倚棹两悲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两位流亡者在遥远的彼岸,因同是遭遇困境而心生哀怨的情感。他们在万里之外相互倾诉悲伤,却无期相聚。江河的景象令人感慨,岁月流逝,年华已暮,心中的伤痛与孤独令人难以自已。潮水向东南退去,浮云向西北飘荡,眼前的景象更显得苍凉。两人在石门外相望,依靠小舟,心中共同感伤。
注释
- 燕人:指的是北方的燕国人,因历史上燕国曾被越国所争伐,诗中比喻流亡者。
- 万里自相哀:意指彼此相隔万里,心中都充满了相似的哀伤。
- 影响无期会:指两人相聚的希望渺茫,难以实现。
- 泛梗:指在水中漂浮的木头,象征着无依无靠的状态。
- 慰寒灰:指用温暖的情感来安慰心中的悲哀。
- 潮水东南落,浮云西北回: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变幻,借此反映诗人的心境。
- 石门:地名,象征着遥远的故乡或者承载着两人共同回忆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说,字子容,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主要以律诗和古风见长。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诗作成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人才流失的时期,张说亲历了动乱,对流亡者的悲惨命运深有感触,故而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同道之人的同情与惋惜。
诗歌鉴赏
《石门别杨六钦望》是一首充满悲伤情感的诗,诗中通过描绘流亡者的心态与自然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与无尽的哀愁。诗的开篇提到“燕人同窜越”,引入了两位流亡者的身世,彼此间的共鸣与相知让人感到一种深切的情谊。在无期的相会中,作者用“江山此地来”将个人的身世与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流露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接下来的诗句“暮年伤泛梗,累日慰寒灰”更是将诗人的心境推向高潮,岁月的无情与流亡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到深深的无奈与失落。潮水与浮云的意象,宛如诗人内心的波动,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孤独。
最后以“俱看石门远,倚棹两悲哉”收尾,二人共望石门,凄凉的心情在此刻达到顶点,诗人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时代命运的思考,令人感慨不已。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燕人同窜越,万里自相哀。”:两位流亡者在远离故土的情况下,心中都感到无比悲伤。
- “影响无期会,江山此地来。”:因世事变迁,彼此相聚的希望微乎其微。
- “暮年伤泛梗,累日慰寒灰。”:随着年岁渐长,心中的苦痛只能通过日复一日的回忆来减轻。
- “潮水东南落,浮云西北回。”:自然的变化与人心的苦闷相映成趣,象征着无常与孤独。
- “俱看石门远,倚棹两悲哉。”:在远处的石门前,两人共同感到悲伤,深刻体现了流亡者的孤独和无助。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如“潮水东南落,浮云西北回”展现了优美的音韵。
- 意象:通过“潮水”、“浮云”、“石门”等意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流亡者的悲伤与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历史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苦难的深切同情。
意象分析
- 燕人:象征流亡与无奈。
- 石门:代表故乡与失落的归属感。
- 潮水与浮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燕人”指代的是谁?
- A. 北方的流亡者
- B. 南方的流亡者
- C. 皇帝
- D. 战士
-
诗中“影响无期会”的意思是什么?
- A. 相聚的期望渺茫
- B. 彼此之间有很好的关系
- C. 会面时间已定
- D. 彼此很久没有见面
-
“俱看石门远”所描绘的情感是?
- A. 期待归乡
- B. 对故乡的怀念
- C. 对未来的无望
- D. 对生活的满足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比较张说的《石门别杨六钦望》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者都表达了对离别的伤感,但张说更加突出流亡者的无奈与悲伤,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友人的祝福与期望,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