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御製滋福殿清醮圣祖天尊大帝尊像瑞应》

时间: 2025-01-11 01:53:53

宸闱启瑞场,祇畏感穹苍。

紫幄威神格,清宵景曜彰。

霓旌承宇列,仙骥度云翔。

肸蠁停滞不前霞辔,歆馨挹凤觞。

萝图千叶固,山寿万龄昌。

玉籥流宸唱,函蒙播美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宸闱启瑞场,祇畏感穹苍。
紫幄威神格,清宵景曜彰。
霓旌承宇列,仙骥度云翔。
肸蠁停滞不前霞辔,歆馨挹凤觞。
萝图千叶固,山寿万龄昌。
玉籥流宸唱,函蒙播美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庄严而神圣的场景,宸闱(皇宫)开启了祥瑞之地,心中只感到对苍天的畏惧和敬仰。紫色的帐幕下神明的威严显现,清澈的夜空中光辉熠熠。霓虹旗帜在天空中高高飘扬,仙马在云中飞翔。肸蠁(这里指神兽)停在美丽的霞光下,不前行,令人心醉的是那盛满美酒的凤觞。萝卜花的图案千叶盛开,象征着长寿的山岳万年长存。玉制的乐器在宸宫中奏响,祥瑞的美好被广泛传播。

注释:

  • 宸闱:指皇宫。
  • :吉祥的征兆。
  • 紫幄:紫色的帐幕,象征尊贵和神秘。
  • 霓旌:霓虹彩旗,象征盛大场面。
  • 肸蠁:古代神兽,象征祥瑞。
  • 歆馨:欣赏美好的香气,这里形容酒的美味。
  • 萝图:萝卜花的图案,象征繁荣和长寿。
  • 玉籥:玉制乐器,象征音乐的优雅和美好。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紫幄”、“霓旌”、“仙骥”等意象,均与古代对神明和祥瑞的崇拜有关。在古代中国,皇帝常常通过祭祀活动来祈求国家的安宁和丰收,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正是这种庄严氛围的体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生卒年不详),字子华,号东华,宋代著名诗人,工于律诗,追求音韵之美和意境的深邃。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作品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时期,皇帝力求通过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来祈求国泰民安,诗人以此为题材,表现对祥瑞的期待和对神明的崇敬。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华丽的辞藻和庄重的气氛,展现了对神明的崇拜与对祥瑞的渴望。诗中通过描绘皇宫开启祥瑞场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庄严的氛围。首句“宸闱启瑞场”直接点明主题,后面的描写则通过丰富的意象,如“紫幄”、“霓旌”、“仙骥”等,逐步展开,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庄重的祭祀仪式的氛围。尤其是“肸蠁停滞不前霞辔”一句,通过神兽的停滞,暗喻祭祀的庄严和神圣。整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宋代人们对神明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宸闱启瑞场:皇宫打开了祥瑞的场所,表明这是一个神圣的时刻。
  2. 祇畏感穹苍:内心充满对天的敬畏之情,神圣而庄重。
  3. 紫幄威神格:紫色的帐幕下,神明的威严展现出来,暗示神灵的存在与权威。
  4. 清宵景曜彰:清澈的夜空中光辉灿烂,象征着祥和与美好。
  5. 霓旌承宇列:霓虹彩旗在空中高高飘扬,展现出盛大的场面。
  6. 仙骥度云翔:神话中的马在云中飞翔,象征着神秘与美好。
  7. 肸蠁停滞不前霞辔:神兽停滞在美丽的霞光中,暗示着祭祀的庄严。
  8. 歆馨挹凤觞:美酒的香气扑面而来,令人陶醉。
  9. 萝图千叶固:象征长寿的萝卜花千叶盛开,寓意繁荣。
  10. 山寿万龄昌:山的长寿与繁荣,象征着国家的安康。
  11. 玉籥流宸唱:玉制乐器奏响,音乐在宫中流淌,象征美好的祝愿。
  12. 函蒙播美祥:将美好的祥瑞传播开来,显示出祝福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神兽比作肸蠁,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夸张: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神明的威严与祥瑞的盛况。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对神明的崇拜与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展开,表达了对和平与繁荣的向往,展现出浓厚的宗教情感与文化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宸闱:象征权力与神圣。
  • 紫幄:代表着尊贵与神秘。
  • 霓旌:象征喜庆与盛大。
  • 仙骥:寓意神秘与美好。
  • 肸蠁:象征祥瑞与神灵的护佑。
  • 萝图:象征长寿与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宸闱”指的是什么? A. 天空
    B. 皇宫
    C. 山岳

  2. “霓旌承宇列”中“霓旌”的意思是? A. 彩虹
    B. 彩旗
    C. 星星

  3.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自然的描绘
    B. 对神明的崇拜与祝福
    C. 对历史的回顾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对比夏竦的《奉和御製滋福殿清醮圣祖天尊大帝尊像瑞应》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均描绘了壮丽的景象,但前者更注重于神圣的仪式感,而后者则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与哲理,反映了不同的创作视角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古诗词入门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