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装夜》
时间: 2025-04-28 22:07: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遥装夜
作者:项斯 〔唐代〕
卷席贫抛壁下床,
且铺他处对灯光。
欲行千里从今夜,
犹惜残春发故乡。
蚊蚋已生团扇急,
衣裳未了剪刀忙。
谁知更有芙蓉浦,
南去令人愁思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在贫困中匆忙收拾行装的情景。诗人将席子卷起,抛弃在床下,准备在别处铺开,面对灯光独自思考。今晚他打算出发,走千里之路,但心中依旧留恋着故乡的残春时节。随着蚊虫的滋生,扇子的使用愈发迫切,而衣服还未剪裁完毕,显得忙碌不已。谁又能料到,在那遥远的芙蓉浦,南行的旅途让他愁思绵绵,难以自已。
注释
字词注释:
- 卷席:指把席子卷起来,象征着准备离开。
- 贫抛:形容生活贫困,生活物品被随意抛弃。
- 灯光:指烛光,象征着孤独的夜晚。
- 千里:比喻漫长的旅程。
- 蚊蚋:蚊虫,夏季的象征。
- 芙蓉浦:指南方的水域,象征着故乡的美好风景。
典故解析:
- 芙蓉:常用来比喻美丽的女性或美好的事物,出现在古诗词中多为思乡之情的表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斯,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作品多以抒情和思乡为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情感冲突。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诗人即将离开故乡,踏上漫长旅途之际,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旅途的迷茫与忧愁。
诗歌鉴赏
《遥装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夜晚收拾行囊的场景,诗句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透出一种无奈与哀愁。开头的“卷席贫抛壁下床”便是对生活境遇的直接反映,卷席象征着离别的无奈,贫困则是其生活现实的写照。接着,诗人提到“且铺他处对灯光”,这里的“灯光”不仅是夜晚的照明,更是一种孤独的伴随,反映了他在准备出发时的思绪万千。
“欲行千里从今夜,犹惜残春发故乡”,这两句更是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尽管即将踏上旅程,但对故乡的留恋依然深厚。诗人在这充满离愁的夜晚,面对即将消逝的春光,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面的“蚊蚋已生团扇急,衣裳未了剪刀忙”则展现了旅途的匆忙与准备的不足,生活的琐事在此时显得格外重要,仿佛在强调人们在面对更大的人生抉择时,依然要处理好眼前的琐屑。
最后一句“谁知更有芙蓉浦,南去令人愁思长”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层深远的意味。芙蓉浦作为故乡的象征,承载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与思念,南行的旅途则让这种思念愈加浓烈,令人感慨万千。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了浓厚的乡愁与对未来的迷茫,既有对现实的无奈,又有对家乡的眷恋,情感深邃,意境悠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卷席贫抛壁下床:诗人卷起席子,显示出他生活的贫困和匆忙。
- 且铺他处对灯光:准备在其他地方继续夜晚的独处,面对孤独的灯光。
- 欲行千里从今夜:表达了他即将启程的决心,千里路途象征着人生的旅程。
- 犹惜残春发故乡:尽管要出发,但对故乡春天的留恋依然存在。
- 蚊蚋已生团扇急:夏天的蚊虫滋生,扇子的使用愈发迫切,暗示着时间的紧迫。
- 衣裳未了剪刀忙:衣物还在忙碌地剪裁,体现了生活的琐碎与准备的不足。
- 谁知更有芙蓉浦:提及故乡的芙蓉浦,表明内心的牵挂。
- 南去令人愁思长:南行的路途让他的思乡之情愈加绵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故乡的芙蓉浦作为思乡的象征,寄托了深厚的情感。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深切的怀念和对未来旅途的忧虑,反映了人们在生活境遇中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卷席:象征离别与无奈。
- 灯光:代表孤独与思索。
- 千里:象征漫长旅途与人生的艰辛。
- 芙蓉浦:象征故乡的美好与怀念。
- 蚊蚋:夏天的烦扰,暗示生活琐事。
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既有对故乡的眷恋,也有对前路的迷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卷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离别
- C. 忧愁
-
“欲行千里从今夜”中的“千里”象征什么?
- A. 美食
- B. 漫长的旅途
- C. 短暂的旅行
-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 A. 无所谓
- B. 深切思念
-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两者都在展现离愁,但杜甫更为沉重,而项斯则带有一种轻柔的思念色彩。
通过这些作品的比较,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面对相似情感时的不同表现,丰富了对诗歌的理解与欣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
这些书籍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风格与特点,深入探讨诗人的心路历程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