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花》

时间: 2025-01-22 05:19:15

挑根择叶古墙阴,雨后青腴有客寻。

又见开花如雪处,不知遍野已春深。

山殽难入膏粱味,冰室偏钟采撷心。

荼苦回甘谁识取,周诗历历播微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荠花
作者:董嗣杲 〔宋代〕
挑根择叶古墙阴,
雨后青腴有客寻。
又见开花如雪处,
不知遍野已春深。
山殽难入膏粱味,
冰室偏钟采撷心。
荼苦回甘谁识取,
周诗历历播微吟。


白话文翻译:

挑选嫩芽、叶子,在古老的墙阴下,
雨后滋润的荠菜吸引了客人前来寻觅。
又见白花如雪般开放的地方,
却不知遍野的春天已然深厚。
山珍海味难以比拟荠菜的美味,
冰室里更偏爱采摘这份自然的心意。
荼的苦涩与甘甜又有谁能真正识得,
《周诗》的韵律悠远,细细吟唱在耳边。


注释:

字词注释:

  • 荠花:荠菜花,春季常见的野菜。
  • 挑根择叶:挑选嫩根和叶子,表示采摘荠菜的动作。
  • 古墙阴:古老的墙下的阴影处,暗示环境幽静。
  • 青腴:形容荠菜长得茂盛、滋润。
  • 山殽:指山珍海味,这里用以指代奢侈的美食。
  • 冰室:指储存食物的地方,通常指凉爽的地方。
  • 荼苦回甘:荼指荼蓼,表示其苦涩与甘甜的对比。

典故解析:

  • 周诗:指《周书》中的诗篇,古代经典,常用于抒发情感和吟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创作往往融入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荠花》创作于春季,诗人在采摘荠菜时,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生活的质朴。他通过描写荠菜的生长与美味,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本真的追求。


诗歌鉴赏:

《荠花》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开篇描写了诗人挑选荠菜的细致场景,展现了他对野菜的珍视,反映出一种对自然的亲密感。接着,诗人通过“又见开花如雪处”来表达春天的美丽与生机,直观而生动。

“山殽难入膏粱味”这句则表达了诗人对食物的独特理解,认为与其追求奢华的山珍海味,不如享受自然赐予的简单美味。这种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让整首诗充满了深意。最后两句通过对荼苦回甘的探讨,提出了对人生滋味的思考,隐喻了人生的苦与乐,以及对生活本质的理解。

整首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生活哲学的思考,体现了宋代诗人对于生活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挑根择叶古墙阴:诗人细致地描写了在古墙阴影下采摘荠菜的情景,展示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2. 雨后青腴有客寻:雨后的荠菜生机勃勃,吸引了游客,显示出春天的生气和自然的馈赠。
  3. 又见开花如雪处:再次看到荠菜开花,形象如雪,象征着春天的美丽。
  4. 不知遍野已春深:诗人此时才意识到春天已经来临,暗示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5. 山殽难入膏粱味:强调了荠菜的美味,认为自然的美好胜过奢华的食品。
  6. 冰室偏钟采撷心:在冰室中更钟情于自然的采摘,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简单生活的崇尚。
  7. 荼苦回甘谁识取:探讨了人生的苦与乐,反映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8. 周诗历历播微吟:提到《周诗》,表达了文化的传承和对古典诗歌的敬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荠菜的花比作雪,形象生动。
  • 对仗:如“山殽”与“膏粱”,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荠菜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真善美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荠花:象征春天的到来与自然的生机。
  • 古墙:体现了历史的沉淀与人类的记忆。
  • 雨后:象征着生命的滋润与希望。
  • 山珍海味:代表奢华与物质的追求。
  • 周诗:象征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滋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荠花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

    • A. 在阳光下
    • B. 在古墙阴
    • C. 在水边
  2. 诗中提到的“山殽”指的是什么?

    • A. 荠菜
    • B. 山珍海味
    • C. 冰室
  3. 诗人对荠菜的态度是?

    • A. 不屑一顾
    • B. 珍视与热爱
    •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描写春天雨后景象,体现春天的生机。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生哲学。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夜喜雨》相比,董嗣杲的《荠花》更为细腻,侧重于对自然的观察与生活的反思。杜甫的诗则在描写自然时,更多地关注社会和人生的艰辛,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