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中次韵提举赵正之秦亭唱和五首 其三》

时间: 2025-02-04 16:26:46

陇树迎人去,关云逐马来。

凄风摇白草,落日蔽黄埃。

仗节身方远,逢山眼暂开。

却临分水处,蜀道赋高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陇树迎人去,关云逐马来。
凄风摇白草,落日蔽黄埃。
仗节身方远,逢山眼暂开。
却临分水处,蜀道赋高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陇山的树木迎送着远行的人,关中的云彩则随着骑马的人而来。凄冷的风摇动着白色的草,落日的余晖遮蔽了黄土的尘埃。手握节杖的身影显得格外遥远,遇到高山时,视线才稍微开阔。最终来到分水岭,感叹蜀道的险峻与壮丽。

注释

  • 陇树:陇山的树木,指代陇山地区的树木。
  • 关云:指关中地区的云,象征着远方的旅途。
  • 凄风:寒冷而刺骨的风,表达了环境的凄凉。
  • 白草:白色的草,可能指的是干枯的草。
  • 仗节:手握节杖,表示身份和地位。
  • 分水处:分水岭,象征着险阻的地方。
  • 蜀道:指通往蜀地的道路,以其艰险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鼎,字孟頫,号季子,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在徽宗时期担任重要职务,因其清白和正直而受到后人的推崇。赵鼎的诗风以清新俊逸著称,常常描写山水、游历与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赵鼎出行途中,表达了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对蜀道艰险的感慨。此时正值政治动荡,赵鼎的心中也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陇树”和“关云”开篇,展现了旅途中自然风光的变化,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中描写的“凄风摇白草”以及“落日蔽黄埃”描绘了一个环境的凄凉与壮丽,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接着,诗人用“仗节身方远”来表现自己的身份与理想,尽管身处远方,但理想与信念始终支撑着他。

“逢山眼暂开”一句,表现了旅途中的艰辛与挑战,而“却临分水处”则引导出诗的高潮,强调了蜀道的险峻和壮美。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将诗人的内心感受和对未来的思考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他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坚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陇树迎人去:树木在山中迎送行人,象征着旅程的开始。
  • 关云逐马来:关中的云彩随马而来,描绘出动态的景象。
  • 凄风摇白草:冷风摇动干枯的白草,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 落日蔽黄埃:夕阳的光线被黄土遮蔽,展现出光与暗的对比。
  • 仗节身方远:手握节杖,身影显得遥远,象征着理想与信念的坚持。
  • 逢山眼暂开:遇山时视野才稍开,暗指艰难的旅途。
  • 却临分水处:来到分水岭,表现出蜀道的险峻与壮丽。
  • 蜀道赋高哉:感慨蜀道的高耸与壮观,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蜀道赋高哉”,用“赋”来表现蜀道的壮美,增强了诗意。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生命,如“陇树迎人去”,增强了画面感。
  • 对仗:如“凄风摇白草,落日蔽黄埃”,形成整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自然景观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和对蜀道艰险的感慨,反映了他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陇树:象征着旅途的起点与方向。
  • 关云:象征着归乡的希望与思念。
  • 白草:象征着凋零与孤独。
  • 落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分水岭:象征着人生中的重大选择与转折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陇树”指代什么?

    • A) 陇山的树木
    • B) 关中的云
    • C) 白草
  2. “蜀道赋高哉”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蜀道的敬畏
    • B) 对人生的失望
    • C) 对旅途的欢乐
  3. 诗中“凄风摇白草”传达了怎样的意境?

    • A) 温暖的春天
    • B) 寒冷的秋冬
    • C) 炙热的夏天

答案

  1. A) 陇山的树木
  2. A) 对蜀道的敬畏
  3. B) 寒冷的秋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家庭情感。
  • 王之涣《登鹳雀楼》:描绘了壮丽山川,但更强调了壮志豪情与远大的理想。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赵鼎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