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过小孤山》

时间: 2025-01-11 17:45:09

沃野迥千里,岿然突孤标。

崖分势亦裂,江静影频摇。

栖鹘巢何险,盘柯冻不凋。

吾行足观览,未觉客程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五日过小孤山 张栻 〔宋代〕

沃野迥千里,岿然突孤标。 崖分势亦裂,江静影频摇。 栖鹘巢何险,盘柯冻不凋。 吾行足观览,未觉客程遥。

白话文翻译:

广阔的田野延伸至千里之外,小孤山孤独地矗立,显得格外突出。 山崖分开,形势也似乎随之裂开,江水平静,山影在水面上频繁摇晃。 鹘鸟的巢穴建在多么险峻的地方,盘曲的树枝在严冬中依然不凋谢。 我行走其间,足以观赏风景,并未觉得旅途遥远。

注释:

  • 沃野:肥沃的田野。
  • 迥:远。
  • 岿然:高耸独立的样子。
  • 孤标:孤独的标志,指小孤山。
  • 崖分:山崖分开。
  • 势亦裂:形势也似乎随之裂开。
  • 江静:江水平静。
  • 影频摇:山影在水面上频繁摇晃。
  • 栖鹘:鹘鸟栖息。
  • 盘柯:盘曲的树枝。
  • 冻不凋:在严冬中依然不凋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多表现理学思想,风格清新自然,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在旅途中经过小孤山时所作,通过描绘小孤山的孤立、险峻和自然景观的宁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旅途的乐观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小孤山的独特景观。首句“沃野迥千里,岿然突孤标”展现了小孤山在广阔田野中的孤独与突出,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中间两句“崖分势亦裂,江静影频摇”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既表现了山崖的险峻,又描绘了江水的宁静,使画面更加立体。最后两句“栖鹘巢何险,盘柯冻不凋”则通过具体的自然细节,进一步强化了小孤山的险峻和自然的坚韧。整首诗情感平和,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旅途的乐观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沃野迥千里”和“岿然突孤标”形成对比,突出了小孤山的孤独与突出。
  • 第二句“崖分势亦裂”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山崖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第三句“江静影频摇”通过静态的江水和动态的山影,形成了一种宁静而又不失动感的氛围。
  • 第四句“栖鹘巢何险”和“盘柯冻不凋”通过具体的自然细节,进一步强化了小孤山的险峻和自然的坚韧。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沃野迥千里”和“岿然突孤标”的对比,突出了小孤山的孤独与突出。
  • 拟人:“崖分势亦裂”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山崖以动态。
  • 动静结合:“江静影频摇”通过静态的江水和动态的山影,形成了一种宁静而又不失动感的氛围。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小孤山的孤立、险峻和自然景观的宁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旅途的乐观态度。

意象分析:

  • 沃野:广阔的田野,象征着自然的广阔与肥沃。
  • 小孤山:孤独地矗立,象征着孤独与突出。
  • 崖分:山崖分开,象征着险峻与变化。
  • 江静:江水平静,象征着宁静与平和。
  • 栖鹘:鹘鸟栖息,象征着险峻与生存。
  • 盘柯:盘曲的树枝,象征着坚韧与不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岿然突孤标”指的是什么? A. 小孤山 B. 大孤山 C. 高山 D. 低山

  2. “崖分势亦裂”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3. 诗中“江静影频摇”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江水流动 B. 江水平静 C. 山影摇晃 D. 山影静止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通过描绘山壁的险峻,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描绘江水的宁静,表达了对旅途的乐观态度。

诗词对比:

  • 张栻《十五日过小孤山》与苏轼《题西林壁》:两者都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但张栻的诗更注重表现孤独与突出,而苏轼的诗更注重表现险峻与变化。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张栻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