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讼》

时间: 2025-01-10 18:24:22

我生素不事诙谐,檐板方头唤不回。

遇事岂容无正论,济时未必有长材。

头虽五鼎不辞剑,口恐三缄合用枚。

不是生平太刚介,有如踪迹尚尘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讼
作者: 华岳 〔宋代〕

我生素不事诙谐,檐板方头唤不回。
遇事岂容无正论,济时未必有长材。
头虽五鼎不辞剑,口恐三缄合用枚。
不是生平太刚介,有如踪迹尚尘埃。


白话文翻译

我一生向来不以诙谐取乐,屋檐的木板虽方正却无法再叫回。
遇到事情岂能没有正当的理论,解决当时的事未必有长久的成效。
尽管头上有五鼎之重却不怕刀剑,口中恐怕三缄之言却难以开口。
并不是生平过于刚强傲慢,犹如留下的痕迹仍然在尘埃中。


注释

  • 诙谐:指幽默、风趣的言辞。
  • 檐板:指房屋的屋檐部分,形容坚固却无法挽回的局面。
  • 正论:正确的论述或见解。
  • 济时:在特定时间帮助解决问题。
  • 五鼎:古代权力的象征,表示地位的尊崇。
  • 三缄:指口中无言,形容言语的谨慎或沉默。
  • 刚介:指刚强、坚韧的性格。
  • 踪迹尚尘埃:形容过往的痕迹仍然留存,意指历史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华岳,宋代诗人,以其风格清新、气韵悠长著称,作品多涉及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宋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华岳通过自我反省,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强调理智与道德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

《自讼》这首诗通过自我对话的形式,反映了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深刻思考。开篇明确指出自己不善于取悦于人,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坚持。这种坚持并非无谓的刚愎,而是一种对社会责任和道德理想的追求。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时,华岳提到“遇事岂容无正论”,这不仅是对他人行为的警示,更是对自我的鞭策。接着,诗中提到的“五鼎”与“剑”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权力与安全的思考,尽管拥有权势,却仍需警觉于外界的威胁。最后一句“有如踪迹尚尘埃”,则将个人的存在与历史的流逝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对时间与生命的感慨。

整首诗结构紧凑,意象丰富,既有对自我的反省,又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通过深入的哲理思考,华岳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既沉重又清晰的诗歌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生素不事诙谐:自述性格,表明不擅长迎合他人。
  • 檐板方头唤不回:比喻过去的事情无法挽回。
  • 遇事岂容无正论:强调遇事应当有正确的看法。
  • 济时未必有长材:解决当下问题未必能长久有效。
  • 头虽五鼎不辞剑:拥有权力但不怕外敌的威胁。
  • 口恐三缄合用枚:言辞谨慎,表明对表达的犹豫。
  • 不是生平太刚介:表明自己的刚强并非无理。
  • 有如踪迹尚尘埃:反思个人与历史的连接,留下的痕迹仍在。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五鼎”和“剑”形成鲜明对比,探讨权力与风险。
  • 隐喻:用“檐板”比喻无法回头的过去。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自我反省,探讨了个体在历史与社会中的位置,以及道德与责任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檐板:象征坚固却不可挽回的现实。
  • 五鼎:象征权力、地位。
  • 尘埃: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过往的痕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我生素不事诙谐”,说明作者的性格是: A. 风趣幽默
    B. 刚直不阿
    C. 机智聪慧

  2. “头虽五鼎不辞剑”中的“五鼎”指的是: A. 权力的象征
    B. 财富的积累
    C. 个人的荣誉

  3. 诗中“口恐三缄合用枚”意指: A. 说话谨慎
    B. 言辞犀利
    C. 常常沉默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 陶渊明:同样探讨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
  • 《登高》 杜甫:表达对历史与社会的深刻反思。

诗词对比

  • 华岳 vs. 陶渊明:两者皆以个人情感为中心,但华岳更注重社会责任,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个人的生命体验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 《华岳诗集》

通过以上内容的整理与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讼》这首诗的内涵及其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