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仲辅山中之作》

时间: 2025-04-28 16:51:37

岩阴坐清暝,目为山兴注。

妙意不可名,悠然与心晤。

疏泉石中鸣,落叶衣上住。

冷风起虚籁,还向无中去。

三生听钟鱼,偶失来时步。

佛屋估秋风,团团两桂树。

却疑此境中,曾是经行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仲辅山中之作
李弥逊 〔宋代〕

岩阴坐清暝,目为山兴注。
妙意不可名,悠然与心晤。
疏泉石中鸣,落叶衣上住。
冷风起虚籁,还向无中去。
三生听钟鱼,偶失来时步。
佛屋估秋风,团团两桂树。
却疑此境中,曾是经行处。

白话文翻译

在岩石阴影下坐着,夜色渐浓,眼前的山景令人陶醉。
那妙不可言的情趣,恰似与我的内心相交融。
清泉在石缝中流淌,落叶静静地停留在衣襟上。
凉风轻轻吹来,似乎向空无的地方飘去。
隐约听到钟声和鱼的鸣叫,仿佛在迷失了来时的路途。
佛寺在秋风中显得格外幽静,两棵桂树团团围拢。
不禁让我怀疑,这片境地,曾经是我修行的地方。

注释

  • 清暝:清幽的夜色。
  • 妙意:精妙的情趣或意境。
  • 疏泉:稀疏的泉水声。
  • 虚籁:空灵的乐音。
  • 三生:三生三世,指时间的久远。
  • 佛屋:佛教的房屋,指寺庙。
  • 经行处:修行、念经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宋代诗人,作品多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影响,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风常带有清新、淡雅的特点,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李弥逊游历某个山中静坐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宁静环境中思考人生的状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山水情怀,表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思想境界。开篇“岩阴坐清暝”即刻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结合“目为山兴注”,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鸣。诗中多处描写了自然的细节,如“疏泉石中鸣”和“落叶衣上住”,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与感受。

在意境的把握上,诗人通过“冷风”和“虚籁”将自然的声音与自己的内心感受结合,展现了一种内外相通的状态。尤其是“三生听钟鱼,偶失来时步”一句,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隐含着对人生的思考。

最后两句“却疑此境中,曾是经行处”,更是将思考引向了哲学层面,暗示了诗人对生命和轮回的思索,给人以深思的余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岩阴坐清暝”:在岩石的阴影下,夜色渐渐清幽。
  2. “目为山兴注”:目光所及,山景引起我的情思。
  3. “妙意不可名”:那妙不可言的意境难以用语言表达。
  4. “悠然与心晤”:这种悠然自得的感觉与我的内心相交融。
  5. “疏泉石中鸣”:稀疏的泉水在石缝中流淌发出声响。
  6. “落叶衣上住”:落叶静静地停在了我的衣襟上。
  7. “冷风起虚籁”:凉风吹起,似乎在空中发出乐音。
  8. “还向无中去”:这声音似乎又向无边无际的空中去。
  9. “三生听钟鱼”:听到钟声和鱼的鸣叫,仿佛经历了三生三世。
  10. “偶失来时步”:不禁迷失了来时的路。
  11. “佛屋估秋风”:佛教的房屋在秋风中显得幽静。
  12. “团团两桂树”:两棵桂树团团围绕,显得格外清幽。
  13. “却疑此境中”:不禁怀疑这片境地。
  14. “曾是经行处”:曾经是我修行的地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相结合,如“妙意不可名”。
  • 拟人:拟人化的描写,如“冷风起虚籁”,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疏泉石中鸣,落叶衣上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山中夜景和自然声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在宁静环境中获得的心灵安慰和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岩阴:象征着宁静和避世的环境。
  • 清暝:代表着静谧的夜晚,营造出一种沉思的氛围。
  • 疏泉:象征着清澈与生命的流动。
  • 落叶:代表着生命的无常与时间的流逝。
  • 冷风:象征着内心的清醒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弥逊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2. “岩阴坐清暝”中“清暝”指的是?

    • A. 清晨
    • B. 清晰的白天
    • C. 清幽的夜色
  3. 诗中的“冷风起虚籁”表达了什么?

    • A. 自然的声音
    • B. 心灵的感受
    • C. 时间的流逝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 苏轼《题西林壁》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也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宁静与和谐,虽然风格不同,但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弥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