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

时间: 2025-01-11 14:01:47

风驱暴雨来,雷声出云背。

若决千仞溪,追奔下天铠。

堂堂亚夫军,吴楚不足碎。

旱气沃原田,烦蒸洗闤闤。

深料生注射,聚沬犹壅碍。

青葱草树鲜,断殁虹霓在。

向晚留霁晖,天容染新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怀
作者:梅尧臣 〔宋代〕

风驱暴雨来,雷声出云背。
若决千仞溪,追奔下天铠。
堂堂亚夫军,吴楚不足碎。
旱气沃原田,烦蒸洗闤闤。
深料生注射,聚沬犹壅碍。
青葱草树鲜,断殁虹霓在。
向晚留霁晖,天容染新黛。

白话文翻译:

狂风驱赶着暴雨而来,雷声从乌云的背后传出。
如同决堤的溪水,奔腾而下,犹如天上的铠甲。
堂堂的亚夫军队,吴楚之地也显得微不足道。
旱气滋润着原野,烦热蒸腾得令人窒息。
深厚的土壤如同注入了水,聚集的泡沫依然阻碍不前。
青翠的草木鲜活,曾经的彩虹已然断绝。
傍晚时分,留住了晴朗的余晖,天空的容颜被染上了新绿的黛色。

注释:

  • 亚夫:指的是古代的军队,可能指的是强大的士兵或战队。
  • 千仞溪:形容溪水非常深,决堤时的慌乱。
  • 吴楚:古代中国的两个地区,常用来代表南方的对立势力。
  • 闤闤:指的是湿气蒸腾的样子,形容气候的炎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东溪,世称梅东溪,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梅尧臣在政治上多有作为,曾任官职,然而其诗作更多地反映了他对自然及社会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梅尧臣担任官职期间,面临社会动荡与自然灾害的情况。他通过描绘暴风雨的景象,反映出内心的忧虑与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诗歌鉴赏:

《咏怀》一诗,通过对暴风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即以“风驱暴雨来”引入,展现出大自然的力量与气氛,似乎暗示了社会动荡的来临。接着“雷声出云背”,雷声的回响不仅是自然的声音,也可以联想到内心深处的震撼与不安。

“若决千仞溪,追奔下天铠”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暴雨来临时的急迫与猛烈,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即将降临的灾难的预感。而“堂堂亚夫军,吴楚不足碎”则引发对历史的反思,表明即使是强大的军队,也难以抵挡自然的威力。

后半部分提到“旱气沃原田,烦蒸洗闤闤”,展示了炎热天气对土地的影响,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似乎在暗示人心的烦躁与社会的不安。“青葱草树鲜,断殁虹霓在”则以自然景象的凋零,反映出人心的沉重与失落。

整首诗用词精练,意象丰富,充分展现了梅尧臣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通过暴风雨的描写,诗人既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也流露出对人事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风驱暴雨来:风的力量推动着暴雨向我们袭来,暗示着变化即将到来。
  2. 雷声出云背:雷声从云层后面传出,给人一种压迫感,象征着危机的逼近。
  3. 若决千仞溪:形容暴雨如同决堤的水流,强烈而不可阻挡。
  4. 追奔下天铠:比喻暴雨如同铠甲般的力量,迅猛而不可抵挡。
  5. 堂堂亚夫军:形容军队的威武,可能暗指历史悠久的强大势力。
  6. 吴楚不足碎:指即使是强大的势力,也在自然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7. 旱气沃原田:炎热的天气滋润了土地,但同时也带来了烦躁。
  8. 烦蒸洗闤闤:形容闷热的气候令人不适,仿佛在蒸洗一般。
  9. 深料生注射:指土壤丰厚,似乎有生命的注入。
  10. 聚沬犹壅碍:聚集的泡沫仍然阻碍着事物的发展。
  11. 青葱草树鲜:形象地描绘出草木的生机与绿色。
  12. 断殁虹霓在:彩虹的消失象征着希望的破灭。
  13. 向晚留霁晖:傍晚的余晖留住了最后的光明。
  14. 天容染新黛:天空的颜料被染上了新绿,暗示着新的希望。

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比如“如决千仞溪”,通过夸张手法来强调暴雨的力量;“青葱草树鲜”则用拟人的方式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意象分析:

  • 风暴:象征着变化与不安。
  • 军队:历史的沉重与力量的对比。
  • 草木:自然的生机与生命的延续。
  • 虹霓:希望与失落的象征。
  • 晚霞:象征着希望与新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亚夫军”主要指的是:
    A. 强大的军队
    B. 一种自然现象
    C. 历史人物

  2. “向晚留霁晖”说明了怎样的情感?
    A. 绝望
    B. 希望与新生
    C. 怀旧

  3. 诗中的“青葱草树鲜”表达了什么?
    A. 自然的生机
    B. 生命的消亡
    C. 暴风雨的凶猛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但梅尧臣更多地关注自然的力量,而杜甫则更强调人事的沧桑。通过这两首诗的比较,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社会和自然的不同解读。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