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姚道人二首》
时间: 2025-05-01 18:53: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姚道人二首 作者: 苏辙
西山学采薇,东坡学煮羹。
昔在建城市,岂复衣冠情。
朋友日已疏,止接盲赵生。
啬智徇所安,元气赖以存。
时於星寂中,稍护乱与昏。
河流发九地,欲挽升天门。
枉用十年力,仅余一灯温。
老病竟未除,惊呼欲狂奔。
何日新雨余,得就季主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在西山学习采薇,东坡则学习煮羹。往昔在建城市时,我怎能再有衣冠的情怀。朋友们的联系逐渐疏远,唯有盲人赵生仍与我交往。节约智慧以求安逸,元气也因此得以保存。在星空寂静的时刻,我稍微保护着混乱与黑暗。河流从九地奔涌而出,想要挽回升天的门。白白花了十年的力气,留存的只有一盏微弱的灯光。老病至今未愈,我惊呼着想要狂奔而去。什么时候新雨过后,才能与季主畅谈呢?
注释:
- 西山学采薇:指的是西山的采薇活动,象征一种隐逸的生活方式。
- 东坡学煮羹:东坡指苏东坡(苏轼),煮羹象征着一种生活的平淡与简单。
- 建城市:指的是过去的繁华与忙碌的生活。
- 盲赵生:指的是盲人赵生,象征着朋友的稀少与孤独。
- 啬智徇所安:节约智慧以图安逸。
- 河流发九地:河水从九个地方奔涌而出,象征着大自然的力量。
- 升天门:象征着理想追求的高度。
- 十年力:指的是作者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努力。
- 灯温:象征着微弱的希望与力量。
- 季主:可能指的是季节的主人或某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苏轼之弟,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辙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擅长诗歌与散文,尤其在词与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辙晚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慨与对朋友关系的思考。诗中表达了对往昔繁华岁月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孤独的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理想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次韵姚道人二首》以其清新而平淡的语言,展现了苏辙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感悟。诗中通过对比西山的采薇和东坡的煮羹,表现出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追求。在“昔在建城市,岂复衣冠情”一句中,诗人深刻地揭示了繁华与内心宁静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失落感。
随着诗的推进,朋友关系的疏远和内心的孤独感愈发明显。在“朋友日已疏,止接盲赵生”中,诗人以盲人赵生象征着朋友的稀少,暗示着人际关系的渐行渐远。诗人对安逸的追求与内心的挣扎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无奈的生存状态。
最后几句“河流发九地,欲挽升天门”以及“何日新雨余,得就季主论”更是引人深思,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与生命意义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渴望与期待。整首诗在清新中透出淡淡的忧伤,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山学采薇:在西山学采薇,表明诗人向往自然的生活。
- 东坡学煮羹:东坡则学习简单的生活,体现一种平淡的生活态度。
- 昔在建城市,岂复衣冠情:回忆过去的繁华,感叹现在的孤独与失去。
- 朋友日已疏,止接盲赵生:朋友之间的联系逐渐疏远,只剩盲人赵生作为朋友。
- 啬智徇所安:追求安逸的生活,节省智慧。
- 元气赖以存:这种状态下,元气得以保存。
- 时於星寂中,稍护乱与昏:在寂静的夜空中,稍微保护着内心的混乱与黑暗。
- 河流发九地,欲挽升天门:大自然的力量象征着理想的追求。
- 枉用十年力,仅余一灯温:十年的努力只留下微弱的希望。
- 老病竟未除,惊呼欲狂奔:老病未愈,内心的焦虑与渴望。
- 何日新雨余,得就季主论:期待在新雨过后,与理想的境界交流。
修辞手法:
- 对比:西山与东坡的对比,表现生活态度的差异。
- 比喻:河流与升天门的比喻,象征理想与追求。
- 排比:连续的句式,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生活的反思与理想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渴望与现实孤独的无奈。诗中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促使读者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山:象征隐逸与自然。
- 东坡:象征简单与平淡的生活。
- 河流:象征生命的力量与理想的追求。
- 灯光:象征微弱的希望与力量。
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的情境,也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哲学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次韵姚道人二首》的作者是谁?
- A. 苏轼
- B. 苏辙
- C. 陶渊明
- D. 李白
-
诗中提到的盲人赵生象征什么?
- A. 朋友的珍贵
- B. 生活的艰辛
- C. 自然的力量
- D. 理想的追求
-
诗中“河流发九地,欲挽升天门”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 A. 内心的孤独
- B. 理想与生命的追求
- C. 对友谊的珍惜
-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王维
- 《饮酒》:陶渊明
诗词对比:
- 苏轼的《赤壁赋》与苏辙的《次韵姚道人二首》在主题上均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苏轼更倾向于表现豪情壮志,而苏辙则更显孤独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苏辙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