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庐山山阳七咏 漱玉亭》

时间: 2025-01-26 00:39:26

山回不见落银潢,余溜喧豗响石塘。

目乱珠玑溅空谷,足寒雷电绕飞梁。

入瓶铜鼎春茶白,接竹斋厨午饭香。

従此出山都不弃,满田粳稻插新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庐山山阳七咏 漱玉亭
作者: 苏辙 〔宋代〕

山回不见落银潢,
余溜喧豗响石塘。
目乱珠玑溅空谷,
足寒雷电绕飞梁。
入瓶铜鼎春茶白,
接竹斋厨午饭香。
従此出山都不弃,
满田粳稻插新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山中游览,回头望去,银色的水流已不见,只有从石塘中传来的喧响。目光所及,恍若珠宝般的水花溅落在空谷中,脚下的雷电声环绕着飞梁。进入竹斋,看到春天的茶水清白如玉,厨房里飘散着午饭的香气。自此离开山中,心中却不舍,满田的粳稻新插秧,展现出一派生机。


注释

  • 银潢:指水流,如同银色的光辉。
  • 余溜:流水的余波。
  • 喧豗:喧闹的声音。
  • 珠玑:形容水花闪烁如珠宝。
  • 足寒:脚下的雷声如同寒冷的感觉。
  • 铜鼎:古代用铜铸造的鼎,用来煮茶。
  • 接竹斋:指竹子搭建的居所,形容清幽的环境。
  • 粳稻:一种优质稻米,象征丰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以诗、词、文名世,与兄苏轼并称。苏辙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内容多描写山水田园。

创作背景

《游庐山山阳七咏》是苏辙在游览庐山时所作,这首诗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土生活的依恋。在宋代,庐山以其秀丽的风光而闻名,是文人墨客常游之地,诗中融入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色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庐山的深厚情感。开头两句“山回不见落银潢,余溜喧豗响石塘”,描绘出山间水流的景象,表现出一种动态之美。诗人用“银潢”形容水流的光亮,给予读者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感。接着“目乱珠玑溅空谷”,水花溅起如同珠宝般闪烁,构建了诗中的理想化自然景象。

随后,诗人转向人居的描写,“入瓶铜鼎春茶白”,通过细腻的生活场景,传递出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氛围,展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后两句“従此出山都不弃,满田粳稻插新秧”,则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不舍,象征着对家乡、自然的眷恋。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既有动感的自然描绘,也有静谧的生活情趣,情景交融,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展示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与生活和谐的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回不见落银潢:山的曲折使得水流的银光消失在视线之外。
  2. 余溜喧豗响石塘:余波在石塘中发出喧响,表现自然的生动。
  3. 目乱珠玑溅空谷:水花四溅如珠宝般闪烁,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4. 足寒雷电绕飞梁:脚步声如雷电环绕,传达出一种震撼感。
  5. 入瓶铜鼎春茶白:进入居所中,饮茶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
  6. 接竹斋厨午饭香:厨房中飘散着饭菜的香气,渲染了生活的温馨。
  7. 従此出山都不弃:离开山中,心中对自然的留念依旧。
  8. 满田粳稻插新秧:丰收的田地新插秧,象征希望与生机。

修辞手法

  • 比喻:“银潢”比喻水流,形象生动。
  • 对仗:如“足寒雷电绕飞梁”,形成了音韵的和谐美。
  • 拟人:水流与环境的互动,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庐山自然景色的热爱,抒发了对乡土生活的眷恋,传递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情感基调,展现了文人追求自然与生活融合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浩瀚与伟大,代表自然的雄伟。
  • :象征生命与灵动,表现自然的变化与活力。
  • :象征宁静与悠闲,传达生活的雅致。
  • :象征丰收与希望,代表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与感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银潢”指的是什么? A. 水流
    B. 银子
    C. 银色的光辉

  2. 诗中提到的“入瓶铜鼎”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茶具
    B. 一种料理器具
    C. 一种酒具

  3. 下列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人对乡土生活的依恋? A. 满田粳稻插新秧
    B. 目乱珠玑溅空谷
    C. 足寒雷电绕飞梁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轼《赤壁赋》: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李白《将进酒》:表达了对生活的豪情,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