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日春阴尽景微,鸣鸠逐妇几时归。
柔桑细麦宁馨长,落絮游丝可解飞。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阴云笼罩已近十天,景色变得微弱而黯淡,鸣鸠在空中追逐着妇女,不知她们何时才能归来。柔软的桑树和细小的麦苗宁静而悠长,落下的花絮和飞舞的丝线可以随风而散。
注释:
字词注释:
- 春阴:春天的阴云,指天气阴沉。
- 鸣鸠:一种鸟,声调清脆,常被视为春天的象征。
- 逐:追逐。
- 妇:妇女。
- 柔桑:柔软的桑树,常与农田、乡村生活相关。
- 细麦:细小的麦苗,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宁馨:宁静而温馨。
- 落絮:掉落的柳絮,春天特有的景象。
- 游丝:飘浮的丝线,形容轻盈的状态。
- 可解飞:可以随风飘荡。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鸣鸠逐妇”不仅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象,也暗含了对归家的期盼和对爱情的思索。鸠鸟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象征着爱情和离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望,宋代诗人,活跃于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季,正值万物复苏的季节。诗人在此时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人们生活的细腻,描绘了自然与人事的和谐。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特有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诗的开头“十日春阴尽景微”,勾勒出一个春雨绵绵、阴云密布的环境,给人以沉闷之感。但随着诗句的深入,画面逐渐变得生动起来,鸣鸠追逐妇女的场景,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生命力,也暗示了对人们归属感的渴望。接下来的“柔桑细麦宁馨长”,则通过对乡村田园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宁静和温馨的氛围,给人以安宁的感觉。
最后两句“落絮游丝可解飞”,通过轻盈的意象,表现出春的轻柔与自由,暗示着生活的流动与变化,给人以向往与希望。整首诗在描绘春天的同时,也引发读者对生活本质的思考:在变化无常的生活中,如何找到那份宁静与归属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日春阴尽景微:春天的阴云持续了十天,景色变得暗淡,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 鸣鸠逐妇几时归:鸣鸠在空中追逐着妇女,表现出一种离别与归来的主题,充满了对人情的思考。
- 柔桑细麦宁馨长:描绘了春天农田的景象,表现出一种安宁与温馨的生活气息。
- 落絮游丝可解飞:最后展现了春天的轻盈感,暗示着生活的自由与流动。
修辞手法:
- 比喻:运用“落絮”和“游丝”比喻春天的轻盈与自由。
- 对仗:如“鸣鸠逐妇”与“落絮游丝”,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阴郁与生机,展现了自然与人情的融合,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归属感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阴:象征着春天的多变与不确定性。
- 鸣鸠:代表着爱情、离别与归属。
- 柔桑细麦:代表着生活的安宁与希望。
- 落絮游丝:象征着春天的轻盈与自由,寓意生活的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十日春阴尽景微”中“春阴”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阳光
B. 春天的阴云
C. 春天的雨水
D. 春天的花朵 -
诗中“鸣鸠逐妇”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赞美
B. 对归家的思念
C. 对爱情的失落
D. 对大自然的敬畏 -
“落絮游丝”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生活的轻盈与自由
C. 对时间的怀念
D. 对未来的恐惧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春夜喜雨》 - 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自然,但《和姚令威春阴四绝》更侧重于对归属感的思考,而《春晓》则突出春天带来的愉悦与轻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王之望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