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天竺寺》

时间: 2025-04-28 01:39:11

郡有化城最,西穷叠嶂深。

松门当涧口,石路在峰心。

幽见夕阳霁,高逢暮雨阴。

佛身瞻绀发,宝地践黄金。

云向竹谿尽,月从花洞临。

因物成真悟,遗世在兹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天竺寺 綦毋潜 〔唐代〕

郡有化城最,西穷叠嶂深。 松门当涧口,石路在峰心。 幽见夕阳霁,高逢暮雨阴。 佛身瞻绀发,宝地践黄金。 云向竹谿尽,月从花洞临。 因物成真悟,遗世在兹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天竺寺的所见所感。诗中,“化城”指的是天竺寺,位于郡中最美的地方,西边是深邃的群山。松门对着涧口,石路蜿蜒在山峰之间。在幽静的地方可以看到夕阳的余晖,而在高处则能遇到暮雨的阴霾。诗人瞻仰着佛像的青黑色头发,踏在金色的宝地上。云彩飘向竹林的尽头,月亮从花洞中升起。通过这些自然景物,诗人领悟到了真理,愿意在此山中遗世独立。

注释:

字词注释:

  • 化城:指天竺寺,佛教中的理想之地。
  • 叠嶂:重叠的山峰。
  • 松门:松树环绕的门。
  • 涧口:山涧的入口。
  • 峰心:山峰的中心。
  • 绀发:青黑色的头发,这里指佛像的头发。
  • 宝地:指佛教圣地。
  • 竹谿:竹林中的小溪。
  • 花洞:花丛中的洞穴。
  • 遗世:脱离尘世。
  • 兹岑:此山。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绘自然景色和佛教圣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綦毋潜,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和佛教圣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游览天竺寺时所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佛教圣地,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领悟和对尘世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登天竺寺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佛教圣地的美。诗中,“松门当涧口,石路在峰心”等句,不仅描绘了具体的景物,还通过“幽见夕阳霁,高逢暮雨阴”等句,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佛教教义的深刻领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虔诚和对尘世的超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郡有化城最,西穷叠嶂深。” - 描述天竺寺位于郡中最美的地方,西边是深邃的群山。
  2. “松门当涧口,石路在峰心。” - 松树环绕的门对着山涧的入口,石路蜿蜒在山峰之间。
  3. “幽见夕阳霁,高逢暮雨阴。” - 在幽静的地方可以看到夕阳的余晖,而在高处则能遇到暮雨的阴霾。
  4. “佛身瞻绀发,宝地践黄金。” - 瞻仰着佛像的青黑色头发,踏在金色的宝地上。
  5. “云向竹谿尽,月从花洞临。” - 云彩飘向竹林的尽头,月亮从花洞中升起。
  6. “因物成真悟,遗世在兹岑。” - 通过这些自然景物,诗人领悟到了真理,愿意在此山中遗世独立。

修辞手法:

  • 比喻:“佛身瞻绀发”中,“绀发”比喻佛像的头发。
  • 对仗:“松门当涧口,石路在峰心”中,“松门”对“石路”,“当涧口”对“在峰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佛教圣地,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领悟和对尘世的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门:松树环绕的门,象征自然和宁静。
  • 石路:蜿蜒在山峰之间的石路,象征修行之路。
  • 夕阳霁:夕阳的余晖,象征光明和希望。
  • 暮雨阴:暮雨的阴霾,象征变化和无常。
  • 绀发:佛像的青黑色头发,象征佛教的庄严和神圣。
  • 黄金:金色的宝地,象征佛教的圣地和纯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化城”指的是什么? A. 天竺寺 B. 山峰 C. 竹林 D. 花洞

  2. “松门当涧口”中的“松门”象征什么? A. 自然和宁静 B. 变化和无常 C. 光明和希望 D. 修行之路

  3. 诗中“因物成真悟”表达了什么? A. 对佛教教义的领悟 B. 对尘世的超脱 C. 对自然景色的欣赏 D. 对修行之路的追求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尘世的超脱。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綦毋潜的《登天竺寺》:两首诗都描绘自然景色,但王维的诗更多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的超脱,而綦毋潜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领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綦毋潜的诗作。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