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其七》

时间: 2025-04-27 19:11:38

听著啼鹃泪满襟,国亡家破见忠臣。

关河历落三生梦,风雪飘零万死身。

丞相岂能堪狱吏,故侯安得作园人。

神农虞夏吾谁适,回首西山继绝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其七

听著啼鹃泪满襟,国亡家破见忠臣。
关河历落三生梦,风雪飘零万死身。
丞相岂能堪狱吏,故侯安得作园人。
神农虞夏吾谁适,回首西山继绝尘。

白话文翻译

听着杜鹃啼叫,泪水湿透了衣襟,国家已灭,家庭破裂,忠臣在此时显得尤为可贵。
关山河流的变幻,使我追忆起三生三世的梦,风雪飘零中,我的身体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
丞相怎么能够忍受狱吏的折磨,昔日的侯爵又怎么能甘愿做个园丁呢?
神农和虞舜的时代我又该向谁去追随,回首西山,已然是断绝了往日的尘埃。

注释

  • 啼鹃:杜鹃鸟,古代常用来象征忧愁。
  • 忠臣:指在国家危难之际,仍然忠于国家的人。
  • 关河历落:形容关山河流的景象,寓意悲伤的经历。
  • 丞相:古代的最高官职之一,象征权力与责任。
  • 狱吏:负责审判和监禁的官员,代表压迫。
  • 故侯:曾经的侯爵,象征过去的荣耀。
  • 神农、虞夏:古代的贤明君主,象征理想的政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廷枢,号孟宇,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一生致力于抗元复宋,因忠诚而被后人称颂。文天祥的诗歌多反映国家沦亡、个人忠诚的主题,语气激昂,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朝灭亡后,文天祥被俘期间,他在困境中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忠义的坚定信念。这首诗反映了他对时局的深刻感受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杜鹃的啼叫引入,瞬间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诗人通过对国家破灭、家庭破碎的思考,表现了深切的忧伤和对忠臣的赞美,体现了他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诗中“关河历落三生梦”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忆,以及对现状的无奈与悲哀。通过“丞相岂能堪狱吏”的反问,诗人质疑权力的无能和腐败,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最后以“回首西山继绝尘”结尾,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整首诗情感丰富,语言凝练,展现了文天祥作为一位忠臣在国破家亡之际的深沉思考与坚定信念,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听著啼鹃泪满襟:听到杜鹃的啼鸣,泪水湿透了衣襟,表现出诗人的愁苦和伤感。
  2. 国亡家破见忠臣:国家灭亡、家庭破裂,忠臣在此时显得尤为珍贵。
  3. 关河历落三生梦:关山河流的变化,令人追忆往昔的美好梦境。
  4. 风雪飘零万死身:在风雪交加中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表现出诗人的坚韧与痛苦。
  5. 丞相岂能堪狱吏:丞相怎能忍受狱吏的折磨,质疑权力的无能。
  6. 故侯安得作园人:昔日的侯爵怎能甘心做个园丁,表达对身份与责任的思考。
  7. 神农虞夏吾谁适:神农和虞舜的时代我又该向谁去追随,渴望理想的政治。
  8. 回首西山继绝尘:回首西山,已然是断绝往日的尘埃,表达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国家和家庭的破碎比喻为泪水,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国亡家破”与“丞相岂能”,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丞相岂能堪狱吏”引发读者的思考,对社会现状的质疑。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破亡的悲痛,以及对忠臣理想的追求。诗人通过个人的经历,反映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渴望,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忠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啼鹃:象征悲伤和忧愁。
  • 忠臣:象征忠诚与理想。
  • 关河:代表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追忆。
  • :象征困境与艰难的环境。
  • 西山:象征过去的辉煌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啼鹃”象征什么?

    • A. 喜悦
    • B. 悲伤
    • C. 忍耐
  2. 诗人对“丞相”的态度是?

    • A. 崇拜
    • B. 质疑
    • C. 忽略
  3. 诗的主题主要是表现什么?

    • A. 个人荣华
    • B. 国家破亡与忠诚
    • C. 自然风光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冬夜即事》:陆游的另一首表达家国情怀的诗。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

诗词对比

  • 文天祥 vs. 陆游:两位诗人均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忠诚,但文天祥更强调个人的悲痛与无奈,而陆游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史》
  • 《文天祥诗文选集》
  • 《古诗词鉴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