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时间: 2025-04-23 07:12: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衰草遍山长,出没成群兔鹿狼。
八月高秋霜露降,苍茫,个是当年北大荒。
此际下牛羊,人语歌声泛夕阳。
万顷如云还似海,汪洋,禾黍黄金一样黄。
白话文翻译:
衰败的草遍布山野,成群的兔子、鹿和狼在其中出没。
八月的高秋,霜露纷纷降落,苍茫的景象,恰似当年的北大荒。
此时牛羊自由地在草地上吃草,远处有人在歌唱,声音在夕阳中荡漾。
广袤的田野如同云海,汪洋一片,禾黍金黄,宛如黄金一样耀眼。
注释:
字词注释:
- 衰草:指枯萎的草,象征秋天的萧索。
- 兔鹿狼:代表了自然界中的动物,展示了生态的多样性。
- 霜露:秋天早晨常见的天气现象,象征着时节的变换。
- 北大荒:指中国东北广阔的荒原,象征着辽阔与荒凉。
- 禾黍:指农作物,象征丰收的景象。
典故解析:
- 北大荒:是指中国东北的广袤草原,历史上曾是人烟稀少的地区,后因开垦而成为农业基地,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随(1900-1991),现代中国著名诗人和学者,早期受五四运动影响,后来又受到西方文学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观为题材,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创作背景:
《南乡子》创作于上世纪中叶,正值中国社会变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乡土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南乡子》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自然情感与乡土情怀。开篇通过“衰草遍山长”描绘了秋天的萧瑟,生动地刻画出一幅充满野趣的秋日山野图,兔鹿狼的出没,生动显示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接着进入“八月高秋霜露降”,用霜露的降临标志着季节的变换,显得苍茫而广阔,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中“个是当年北大荒”的提及,似乎在诉说着人类对土地的开垦与情感,勾起了对过去的思考与怀念。接下来的“此际下牛羊,人语歌声泛夕阳”,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画面,牛羊在草地上悠然自得,人们的歌声伴随着夕阳余晖,传递出一种生活的安宁与幸福。
最后两句“万顷如云还似海,汪洋,禾黍黄金一样黄”,则是对丰收的赞美,描绘了广袤的田野在秋季阳光下的金色波浪,充满了希望与丰饶。这种对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描绘,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诗意,给人以深深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衰草遍山长:秋天草木枯萎,草遍布山野,渲染出一种萧索感。
- 出没成群兔鹿狼:生动描绘出动物在自然中的活动,暗示着生命的延续。
- 八月高秋霜露降:时节的转变,霜露的降临标志着秋季的到来。
- 苍茫,个是当年北大荒:描绘荒凉的景象,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变迁。
- 此际下牛羊:现实生活中,牛羊在草地上自由地吃草,反映了农耕社会的宁静。
- 人语歌声泛夕阳:人们在夕阳下歌唱,生活气息浓厚。
- 万顷如云还似海:描绘广袤的田野,景象壮丽宏伟。
- 汪洋,禾黍黄金一样黄:禾黍丰收,象征着富饶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万顷如云还似海”,将田野比作云海,展现广阔的视野。
- 对仗:如“牛羊”与“人语”,形成和谐的意境。
- 拟人:让自然景象与人类行为相结合,增添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丰收与希望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衰草:象征秋天的到来,代表生命的循环与自然的无常。
- 兔鹿狼:自然界的生灵,象征生机与生态的平衡。
- 霜露:象征季节的变迁,暗示时间的流逝。
- 禾黍:丰收的象征,代表着人们辛勤劳动后的成果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动物有哪些? a) 狐狸
b) 兔子、鹿、狼
c) 鸟 -
“万顷如云还似海”中的“万顷”指的是什么?
a) 一片云
b) 广袤的田野
c) 无边的海洋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b) 对自然与乡土的热爱
c) 对历史的思考
答案:
- b) 兔子、鹿、狼
- b) 广袤的田野
- b) 对自然与乡土的热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杜甫
-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诗词对比:
《南乡子》与《秋夕》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秋夕》更倾向于抒发个人的感慨,而《南乡子》则更侧重于描绘自然与乡土的和谐美。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但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顾随诗文选》
- 《现代诗歌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