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作栋梁用,偏寻山寺居。
但闻声似鼓,谁识木为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不愿意成为大材小用的栋梁,而是选择隐居在山中寺庙。虽然只听到声音像是敲鼓,谁能知道木材却可以变为鱼?
注释
- 栋梁:指能担当大任的人,通常用于形容有才能的人。
- 山寺:山中的寺庙,隐居之所,象征清静与超脱。
- 声似鼓:听到的声音像敲击鼓的声音,暗示一种热闹或生动的气氛。
- 木为鱼:比喻难以理解的现象,木头是不能变成鱼的,暗示一种荒诞或者不可能的事情。
典故解析
“栋梁”是古代对人才的称呼,常用于比喻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在中国古代文人中,隐居于山林寺庙者不乏其人,这种生活方式常被视为一种理想的选择,体现了对世俗繁华的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柯应东,字景升,号山人,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作者隐居时期,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开篇以“栋梁”二字,明确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他不愿意成为名利场中的一员,而是渴望寻求内心的平静。接着转向“山寺”,描绘了一个理想的隐居环境,反映出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热爱。
“但闻声似鼓”,此句引入了一种动态的场景,尽管身处山中寺庙,耳边却传来了热闹的声音,象征着世俗的喧嚣并未远离。最后一句“谁识木为鱼”则以一种幽默的比喻揭示了现实的荒诞,木头如何能变为鱼,暗示人们对世事的无知和不理解。
整首诗在意境上体现出一种矛盾的美感:虽然渴望远离世俗,但又无法完全摆脱世俗的影响,充满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理思考与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作栋梁用:诗人自我定位,不愿成为被社会利用的工具。
- 偏寻山寺居:选择隐居于山中寺庙,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但闻声似鼓:即使身处宁静之地,也难免听到外界的喧哗。
- 谁识木为鱼:用比喻强调常理的颠覆,反映出对世事的困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木为鱼”,将不可能的事情比作现实,增加了诗的趣味性。
- 对仗:前后句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暗示:通过声音的描写,暗示世俗的干扰与对清静生活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希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宁静的强烈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栋梁:象征伟大的人才或事业的基础。
- 山寺:象征隐逸、宁静的生活环境。
- 声:象征外界的干扰与喧嚣。
- 木与鱼:象征不可能性与荒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选择隐居的原因是什么?
- A. 喜欢热闹
- B. 渴望宁静生活
- C. 无处可去
-
“声似鼓”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无奈
- C. 厌倦
-
“木为鱼”的意思是什么?
- A. 木头能变成鱼
- B. 反映现实的荒谬
- C. 诗人的幽默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描绘了山水的美丽与宁静。柯应东的诗则更多地反映了对现实的反思,具有更深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隐逸文化与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