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昭觉圆老韵》

时间: 2025-02-04 13:31:17

丈室曾窥金锡光,汾阳宗绪故应长。

不嫌俗子堪传授,更借馀波到乐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丈室曾窥金锡光,汾阳宗绪故应长。不嫌俗子堪传授,更借馀波到乐浪。

白话文翻译:

在丈室中曾窥见金锡的光芒,汾阳的宗绪因此应当长久。不嫌弃俗子可以传授,更借余波传到乐浪。

注释:

  • 丈室:指僧人的居室。
  • 金锡:指僧人的法器,象征佛法。
  • 汾阳宗绪:指佛教宗派,汾阳可能是指某位高僧或佛教宗派的创始人。
  • 俗子:指普通人,非僧人。
  • 乐浪:古代地名,位于今朝鲜半岛,这里可能指远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灼,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他对佛教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访问某寺庙或与僧人交流后所作,表达了对佛法的尊重和对传承的看法。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王灼在参观某寺庙或与僧人交流后,对佛法的传承和传播有所感悟而作。诗中提到的“金锡光”和“汾阳宗绪”可能是在特定场合下对佛法的象征性描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金锡光”和“汾阳宗绪”的意象,表达了对佛法的尊重和对传承的重视。诗中的“不嫌俗子堪传授”显示了作者认为佛法不应局限于僧人,而应向普通人开放,体现了佛法的普及性和包容性。最后一句“更借馀波到乐浪”则暗示了佛法的传播不应受地域限制,应远播至远方,展现了佛法的广泛影响力和深远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丈室曾窥金锡光:在僧人的居室中曾窥见金锡的光芒,象征佛法的神圣和庄严。
  2. 汾阳宗绪故应长:汾阳的宗绪因此应当长久,指的是佛教宗派的传承应当持续。
  3. 不嫌俗子堪传授:不嫌弃普通人可以传授佛法,体现了佛法的普及性和包容性。
  4. 更借馀波到乐浪:更借余波传到乐浪,暗示佛法的传播不应受地域限制,应远播至远方。

修辞手法:

  • 象征:使用“金锡光”象征佛法,增强了诗歌的意象和深度。
  • 比喻:“馀波到乐浪”比喻佛法的传播,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佛法的尊重和对传承的重视,强调佛法的普及性和包容性,以及佛法的广泛影响力和深远意义。

意象分析:

  • 金锡光:象征佛法的神圣和庄严。
  • 汾阳宗绪:象征佛教宗派的传承。
  • 馀波到乐浪:象征佛法的广泛传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金锡光”象征什么? A. 佛法的神圣和庄严 B. 僧人的法器 C. 佛教宗派的传承 D. 佛法的普及性

  2. 诗中的“汾阳宗绪”指的是什么? A. 佛教宗派的传承 B. 僧人的居室 C. 佛法的普及性 D. 佛法的广泛传播

  3. 诗中的“不嫌俗子堪传授”体现了什么? A. 佛法的普及性和包容性 B. 佛法的神圣和庄严 C. 佛教宗派的传承 D. 佛法的广泛传播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表达了对佛教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佛法的感悟。

诗词对比:

  • 王灼的《次昭觉圆老韵》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表达了对佛教的尊重和对自然的向往,但王灼的诗更侧重于佛法的传承和传播。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灼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佛教史》: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有助于理解诗中的佛教意象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