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感兴五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0 23:10:29

山水真名郡,恩多补谏官。

中间好田锡,风月亦盘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新定感兴五首 其二
山水真名郡,恩多补谏官。
中间好田锡,风月亦盘桓。

白话文翻译:

这片山水确实是个美好的地方,恩泽多得让谏言的官员们心生感慨。这里的良田肥沃,风光月色也让我留恋不已。

注释:

  • 山水真名郡:意为这里的山水确实是一个著名的地方,"名郡"指的是风景优美、名声在外的地方。
  • 恩多补谏官:意指在这个地方,恩泽众多,使得谏言官感慨万千。“补谏官”是指那些负责谏言的官员,表达了对地方美好的赞美。
  • 中间好田锡:意为这里的田地非常好,让人感到欣喜。“锡”字在此可理解为赐予、给予的意思。
  • 风月亦盘桓:意指风光和月色也令人流连忘返,"盘桓"是指停留、徘徊的意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在政治上积极倡导变法,曾任多地官员,后升至宰相。他的诗词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抒情和咏志。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范仲淹任职期间,反映了他对所处地方的热爱与感慨,表现了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以及对政治理想的思考。诗中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展现了诗人心中的理想国。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所见的山水风光,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地方官员责任感的思考。诗的开头“山水真名郡”即以夸张的手法表明了该地的名声与美丽,表达了诗人对于山水的赞美之情。接着,诗人提到“恩多补谏官”,不仅是对地方官员的赞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政治环境的关注,暗示着理想的治理应与自然环境的美好相辅相成。

“中间好田锡”,诗人对土地的赞美进一步深化了对地方的热爱,表现出一种对农田的珍视与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敬意。而最后一句“风月亦盘桓”则是对美好环境的留恋,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整首诗在字句的构造上简练而富有韵味,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的自然气息。诗人在自然与人文之间找到了平衡,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形成了诗中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独特意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水真名郡:开篇即以“山水”引入,表明此地的美丽与名声。
  2. 恩多补谏官:通过“恩多”显示出对这里的赞美,同时对谏言官的责任心深表敬意。
  3. 中间好田锡:强调土地的富饶,表达了对农业的珍视。
  4. 风月亦盘桓:最后以自然风光作为结尾,体现了诗人的留恋与陶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水与名郡直接对应,强调自然之美。
  • 对仗:整首诗在字句上保持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通过“恩多”表达对官员的感激与对自然的赞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以及对政治理想的思考。通过对山水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理想治理的向往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山水: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和谐,代表诗人对理想环境的追求。
  • 恩泽: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象征着政治的良善。
  • 风月:象征着美好的时光与宁静的生活,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恩多补谏官”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政治的不满
    • B. 对理想政治环境的赞美
    • C. 对官员的批评
    • D. 对自然的无感
  2. “山水真名郡”中“名郡”指的是什么?

    • A. 贫瘠的地方
    • B. 风景优美的地区
    • C. 不知名的乡村
    • D. 大城市
  3.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

    • A. 对土地的漠视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 C. 对官员的批评
    • D. 对生活的失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同样由范仲淹所作,展现了对自然与政治的思考。
  • 《江雪》:柳宗元的作品,描绘了自然环境与孤独的心境。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新定感兴五首 其二》的比较: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范仲淹则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人与政治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范仲淹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