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时间: 2024-09-19 20:49:19

烛花惯傍愁鸾泣,月底箫声,霜外笳声,一样秋声两样听。

惊乌绕树啼偏急,灯火微明,帘影空明,最不分明梦里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作者:胡士莹
烛花惯傍愁鸾泣,
月底箫声,霜外笳声,
一样秋声两样听。
惊乌绕树啼偏急,
灯火微明,帘影空明,
最不分明梦里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在秋夜烛光下的惆怅情绪。烛花旁边总是伴随着悲伤的鸾鸟啼泣,月光下的箫声和霜外的笳声,都是秋天的声音,但听起来却有着不同的情感。惊慌的乌鸦在树上急促地啼叫,微弱的灯火映照出帘子的影子,显得模糊不清,让我最难辨认的,便是梦中那不真实的情感。

注释

字词注释

  • 烛花:指烛光映照下的花影。
  • 愁鸾:悲伤的鸾鸟,如同人间的愁苦情绪。
  • 箫声:古乐器箫发出的声音,常用来表达婉转的情感。
  • 霜外:指霜降后,代表寒冷的秋冬季节。
  • 惊乌:惊慌的乌鸦,象征着不安的情绪。
  • 灯火微明:微弱的灯光。
  • 帘影空明:帘子后面的影子模糊而不清晰。

典故解析

  • 愁鸾泣:鸾鸟在古代文学中常常用来象征离愁别恨。
  • 月光与秋声:中秋时节,月光和秋声是传统诗词常见的意象,寓意着思念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士莹(生卒年不详),字秋水,号惟庵,近代词人,擅长词作,尤其以情感细腻著称。他的词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与自然意象,富有音乐感。

创作背景
该词作于秋季,正值中秋,作者借助自然景象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远方人的思念。时代背景是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

诗歌鉴赏

这首《采桑子》通过细腻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成功地传达了作者在秋夜中的孤寂与惆怅。开篇即以“烛花惯傍愁鸾泣”引入,烛光下的花影与悲鸣的鸾鸟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身处美景却心生愁苦的矛盾心理。紧接着“月底箫声,霜外笳声”,两种声响交织,既有音乐的美感,又透出秋夜的清冷,令人感到一丝凉意。这里的“霜外”一词更是将季节的冷峻与内心的孤独相结合。

“惊乌绕树啼偏急”表现出夜深人静时,乌鸦的急促叫声显得格外刺耳,仿佛在打破宁静,暗示着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而“灯火微明,帘影空明”则描绘出一种朦胧而又模糊的意境,似乎一切都在光影之间变得不真实,正如梦中的情感难以捉摸。全词在对比与对仗中,形成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烛花惯傍愁鸾泣:烛光下的花影常常伴随着悲伤的鸾鸟啼泣,表明了环境的忧伤与个人情感。
  2. 月底箫声,霜外笳声:月下的箫声与霜外的笳声,传达出秋天的声音,各自有不同的情感内涵。
  3. 一样秋声两样听:相同的秋天声音,却因心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
  4. 惊乌绕树啼偏急:乌鸦急促的啼叫,象征着动荡与不安。
  5. 灯火微明,帘影空明:微弱的灯光照映出空荡荡的帘影,模糊的影像代表了不清晰的情感。
  6. 最不分明梦里情:梦中的情感最为模糊难辨,揭示了内心的困惑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愁鸾泣”将悲伤拟人化,表达情感。
  • 对仗:如“箫声”与“笳声”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乌鸦的急促叫声仿佛有生命,与人的情感相呼应。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孤独与思念展开,虽然自然景象如月光、声响美丽动人,但透过这些外在的美,作者的内心却充满了迷茫与愁苦,反映了人们在美好事物面前常常感受到的无奈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烛花:象征温暖与孤独的对比。
  • 愁鸾:象征离愁与思念。
  • 箫声与笳声:分别代表柔情与悲凉的情感。
  • 灯火:象征希望与迷茫的交织。
  • 帘影:象征内心的模糊与不确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胡士莹
    C. 苏轼
    D.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箫声”和“笳声”分别代表什么情感?
    A. 喜悦与悲伤
    B. 婉转与悲凉
    C. 宁静与焦虑
    D. 轻快与沉重

  3. “惊乌绕树啼偏急”中“惊乌”象征着什么?
    A. 快乐
    B. 期待
    C. 不安
    D. 迷惘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天净沙·秋思》与《采桑子》均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思乡之情,但前者更侧重于景物的描绘,后者则强调内心的情感波动。
  • 《月夜忆舍弟》展现了兄弟间的思念,情感更为直接而浓烈,而《采桑子》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意象反映了内心的复杂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古典诗词选读》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词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