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菊》

时间: 2025-04-27 04:53:32

一入陶篱如楚俗,重阳重午两关情。

惜哉删后诗三百,菊奈无名艾有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入陶篱如楚俗,重阳重午两关情。
惜哉删后诗三百,菊奈无名艾有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一进入陶渊明的篱笆,就如同置身于楚地的风俗;重阳节和端午节这两个节日,勾起了我对亲情的思念。可惜的是,经过删改后,留下的三百首诗中,菊花没有被重视,而艾草却被人们广泛称道。

注释:

  • 陶篱:指陶渊明的居所,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诗人,以隐居生活著称。
  • 楚俗:指楚地的风俗习惯,古代楚地文化丰富多彩。
  • 重阳、重午:重阳节和端午节,都是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与家人团聚和祭祀祖先有关。
  • 删后诗三百:指经过删改后所剩的诗作,可能暗指《诗经》中的三百五十篇。
  • 菊奈无名、艾有名:菊花在古代诗词中常象征高洁而不被重视,而艾草则因其在端午节的作用而受到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铸,宋代诗人,具体生平资料较少,主要以诗词作品留名,风格多样,常常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重阳节和端午节前后,诗人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同时思念亲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诗中对菊花和艾草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文化价值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传统节日的深切思念。诗人在开头用“陶篱”引入,仿佛回到了那个宁静的田园生活,进一步引出对重阳与端午这两个节日的情感联结。通过描绘节日的氛围,诗人传达了对亲情的渴望和思念。尤其是“惜哉删后诗三百”的句子,展现了诗人对文学价值的反思,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对不被重视事物的惋惜。

诗中“菊奈无名艾有名”的对比,揭示了文化中的一些不公平现象:菊花象征着隐逸和高洁,而艾草则因其在节日中的用途而受到重视。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独特视角,也引发读者对文化符号的思考。整首诗在语言上简洁,却情感丰富,透过简单的生活细节,传递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入陶篱如楚俗:进入陶渊明的篱笆,仿佛置身于楚地的风俗,表现出一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 重阳重午两关情:重阳节和端午节,这两个节日激起了浓厚的亲情。
  3. 惜哉删后诗三百:可惜经过删改后,剩下的三百首诗中,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惋惜。
  4. 菊奈无名艾有名:菊花虽象征高洁,却不被重视,而艾草却因节日的关系获得了名声。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菊奈无名”和“艾有名”形成鲜明对比,揭示文化价值观的偏差。
  • 比喻:将陶篱比作楚俗,表现出对田园诗意的向往。
  • 排比:在情感表达上,通过节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传统节日的思念与对文化价值的反思,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被忽视事物的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陶篱:象征着隐逸与自然生活。
  • 重阳、重午:象征着亲情与家族团聚。
  • 菊、艾:分别代表文化的高洁与民俗的实际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两个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和春节
    • B. 重阳节和端午节
    • C. 清明节和元宵节
  2. “菊奈无名”的意思是什么?

    • A. 菊花被重视
    • B. 菊花不受重视
    • C. 菊花开得很好
  3. 诗人对哪种生活方式表示向往?

    • A. 城市生活
    • B. 田园生活
    • C. 旅行生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现隐逸生活的诗作。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达对亲情的思念,与本诗情感相似。

诗词对比:

  • 史铸的《艾菊》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均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与独特的文化视角,但李白更显豪放,而史铸则在细腻中流露出乡愁。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赏析》
  • 《中国古代文化与节日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