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其二》
时间: 2025-01-10 23:04: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白话文翻译
白天的太阳沉落在西边,洁白的月亮从东边的山岭升起。
遥远的阳光照耀着千里,空中的景色显得浩荡而迷人。
微风吹进房间,夜里枕头和席子都感到寒冷。
气候变化使我意识到时光易逝,无法入睡让我知道夜晚漫长。
想要倾诉却没有人能回应,我举杯劝饮这孤独的影子。
日月无情地将人抛弃,心中有志却无法施展。
想到这些我心中悲伤凄凉,最终明白自己无法平静下来。
注释
- 白日:指白天的太阳。
- 素月:洁白的月亮。
- 遥遥:形容距离远,广阔。
- 荡荡:形容景象广阔而清晰。
- 气变:指气候的变化。
- 不眠:形容失眠,无法入睡。
- 孤影:孤独的影子,象征孤独感。
- 有志不获骋:有志向却不能施展才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靖节,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隐士。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而著称,作品多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倦。
创作背景
《杂诗十二首》创作于陶渊明晚年,诗中充满了对人生、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出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此时社会动荡,陶渊明选择隐居,反映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孤独的深刻感受。一方面,白日和素月的对比,展现了一种时间的交替与永恒的循环;另一方面,诗人通过“风来入房户”的细腻描写,传达出夜晚的冷清和孤独。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时间、季节的变化,以此引发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中“欲言无予和”一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尽管有心诉说,却无人倾听,反映出他对人际关系的失落。最后一句“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对生命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渴望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日沦西阿:白天的太阳落在西边,象征时间的流逝。
- 素月出东岭:洁白的月亮升起在东边的山岭,表现出自然的轮回。
- 遥遥万里晖:远处的阳光照耀,让人感受到广阔的空间。
- 荡荡空中景:空中景象清晰而广阔,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
- 风来入房户:微风吹入房屋,带来夜晚的寒冷。
- 夜中枕席冷:夜里床上的冷意,表现出孤独的感受。
- 气变悟时易:气候变化使人意识到时间的无情。
- 不眠知夕永:失眠让人意识到夜晚的漫长。
- 欲言无予和:想要倾诉却无人回应,表现孤独感。
- 挥杯劝孤影:举杯劝饮自己孤独的影子,表现无奈。
- 日月掷人去:日月无情地抛弃人,感叹时光流逝。
- 有志不获骋:有志向却无法施展,表达内心的失落。
- 念此怀悲凄:想到这些,心中充满悲伤。
- 终晓不能静:最终明白自己无法平静,表达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白日与素月的对比,体现时间的交替。
- 拟人:日月像是有意识地掷人去,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排比:句式的重复,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孤独的反思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自然的描写和个人的情感,揭示了人生命中的悲凉与无奈,传达了对理想和自由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日:象征生命的活力与时间的流逝。
- 素月:象征宁静与内心的孤独。
- 风:象征变化与生命的无常。
- 孤影:象征孤独的自我,反映内心的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素月”是指什么? A. 太阳
B. 月亮
C. 星星
D. 云彩 -
填空题:诗中“欲言无予和”表达了诗人对__的感受。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不眠是因为夜晚太长。 (对/错)
答案
- B
- 孤独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 vs 王维:两位诗人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但陶渊明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时光的流逝,而王维则多展现出自然的宁静与人的和谐。
参考资料
- 《陶渊明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