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离淮南寄公卷 吴则礼 〔宋代〕
船头看淮南,去入莲芡海。 九年穷不死,鱼鸟怪吾在。 昨日别友人,鬓发忽已改。 溥溥白露多,初湿柂楼背。
白话文翻译:
我站在船头望向淮南,仿佛要驶入一片莲芡的海洋。 经历了九年的困苦生活,我竟然还活着,连鱼鸟都惊讶我依然存在。 昨天与友人告别,发现自己的鬓发已经变白。 白露渐渐增多,船楼的背面也开始湿润。
注释:
- 莲芡海:比喻淮南地区水域广阔,莲芡丛生。
- 九年穷不死:指作者经历了长时间的困苦生活,但仍然生存。
- 鱼鸟怪吾在:鱼鸟都感到奇怪,作者竟然还活着。
- 溥溥白露多:形容白露渐渐增多。
- 柂楼背:船楼的背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则礼,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此诗可能是在作者离开淮南时所作,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离开淮南时所作,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感慨。诗中透露出作者对长期困苦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感慨。首句以“莲芡海”比喻淮南的水域,形象生动。接着,作者用“九年穷不死”表达了自己经历了长时间的困苦生活,但仍然生存的感慨。后两句则通过与友人的告别和白露的增多,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船头看淮南,去入莲芡海。”:作者站在船头望向淮南,用“莲芡海”比喻淮南的水域,形象生动。
- “九年穷不死,鱼鸟怪吾在。”:表达了自己经历了长时间的困苦生活,但仍然生存的感慨。
- “昨日别友人,鬓发忽已改。”:通过与友人的告别,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无奈。
- “溥溥白露多,初湿柂楼背。”:用白露的增多,进一步强化了时光流逝的意象。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莲芡海”比喻淮南的水域,形象生动。
- 拟人:“鱼鸟怪吾在”赋予鱼鸟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意象分析:
- 莲芡海:比喻淮南的水域,形象生动。
- 白露:象征时光的流逝,增加了诗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莲芡海”比喻的是什么? A. 淮南的水域 B. 淮南的山脉 C. 淮南的田野 D. 淮南的城市
-
诗中“九年穷不死”表达了什么? A. 作者对死亡的恐惧 B. 作者对生活的绝望 C. 作者经历了长时间的困苦生活,但仍然生存的感慨 D. 作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诗中“溥溥白露多”象征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夏天的炎热 C. 秋天的丰收 D. 时光的流逝
答案:1. A 2. C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感慨。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通过对元宵节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对比: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吴则礼的《离淮南寄公卷》: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感慨,但苏轼的诗更加豪放,而吴则礼的诗则更加含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吴则礼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吴则礼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