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裴施州(裴冕坐李辅国贬施州刺史)》
时间: 2025-01-27 03:11: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裴施州》(裴冕坐李辅国贬施州刺史)
杜甫
廊庙之具裴施州,
宿昔一逢无此流。
金钟大镛在东序,
冰壶玉衡悬清秋。
自从相遇感多病,
三岁为客宽边愁。
尧有四岳明至理,
汉二千石真分忧。
几度寄书白盐北,
苦寒赠我青羔裘。
霜雪回光避锦袖,
龙蛇动箧蟠银钩。
紫衣使者辞复命,
再拜故人谢佳政。
将老已失子孙忧,
后来况接才华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寄给裴施州的,回忆往昔的相遇而感慨良多。诗人提到,金钟和大镛在东序响起,冰壶和玉衡在清秋的天空中悬挂。自从和裴施州相遇后,诗人感到多病,三年间流亡在外,心中愁苦。尧帝有四岳明理,汉朝的二千石之士真正为国家分忧。诗人几次寄书到北方,得到裴施州的寒冷赠品—青羔裘。霜雪回光时,避开华丽的锦袖,龙蛇的图案在箧中盘旋。紫衣使者前来辞行,诗人再次向故人致以谢意。如今年老已失去子孙的忧虑,后来的接任者才华横溢。
注释
字词注释:
- 廊庙:指朝廷的官署。
- 裴施州:裴冕,诗中的朋友,刺史。
- 金钟大镛:象征人们的欢聚和盛典。
- 冰壶玉衡:象征清秋的宁静和高远。
- 二千石: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粮食。
- 青羔裘:冬季衣物,象征朋友的关心。
典故解析:
- 尧有四岳:尧帝是古代贤明的君主,四岳指的是辅佐他治理国家的四位大臣。
- 汉二千石:指汉代的高官,通常负责粮食分配,是政权的重要支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人民的疾苦。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诗人漂泊无依,心系国家和朋友。裴冕被贬官至施州,杜甫通过此诗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及对社会时局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裴施州的寄情,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开头的描绘呈现出一种庄重和遥远的怀念,金钟和大镛的声音仿佛在诉说过往的辉煌,冰壶玉衡则象征着清冷和高贵的友谊。随着诗情的展开,杜甫对自己身世的悲苦和对裴冕的惦记交织在一起,流露出深深的忧愁与关怀。
诗中提到的“尧有四岳明至理,汉二千石真分忧”,不仅反映了对历史贤君的追忆,也隐含了对当下政治的失望。诗人通过对友人的关心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传达出对社会动荡的痛惜,以及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令人感受到那份时代的沧桑与人性的温暖。杜甫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廊庙之具裴施州:诗人提及裴冕的官职,暗示对朝廷的感慨。
- 宿昔一逢无此流:回忆过去的交往,感叹如今的疏远。
- 金钟大镛在东序:描绘盛典场景,象征友谊的美好。
- 冰壶玉衡悬清秋:高远的意象,象征理想与清冷的现实。
- 自从相遇感多病:表达因忧虑而导致的身体不适。
- 三岁为客宽边愁:强调自己流亡已久的状态。
- 尧有四岳明至理:追忆历史贤君,渴望明理的治理。
- 汉二千石真分忧:对当时政治失望,渴望有人能分忧。
- 几度寄书白盐北:多次书信往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苦寒赠我青羔裘:裴冕在寒冬送来温暖的礼物,体现友谊。
- 霜雪回光避锦袖:在严寒中,选择朴素的衣物,象征节俭。
- 龙蛇动箧蟠银钩:描绘箧中珍宝的美好,暗示对生活的渴望。
- 紫衣使者辞复命:提到使者,预示着告别的来临。
- 再拜故人谢佳政:表达对旧友的感激之情。
- 将老已失子孙忧:年老后对未来的无奈和失落。
- 后来况接才华盛:对后辈的赞赏,寄托了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冰壶玉衡”比喻清冷的秋天,暗示内心的孤独。
- 对仗:如“金钟大镛”与“冰壶玉衡”,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排比:如“几度寄书白盐北,苦寒赠我青羔裘”,增强情感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政治时局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钟大镛:象征着盛大的庆典,反映友谊的美好时光。
- 冰壶玉衡:象征高洁、清冷的友谊,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
- 青羔裘:代表着友人的关怀和温暖,体现人际间的真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寄裴施州》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青羔裘”象征: A. 富贵
B. 友情
C. 孤独 -
诗中描绘的“金钟大镛”主要指: A. 朝廷的盛典
B. 诗人的心情
C. 友人的离去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的另一首描写秋天的诗,反映了孤独与思念。
- 《春望》:同样是杜甫的作品,描述国家动荡带来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与《寄裴施州》都表达了对友人和家人的思念,情感真挚且细腻。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描绘了离别的情景,展现人情冷暖。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