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叠金·壬寅立秋
作者: 黄升 〔宋代〕
西风半夜惊罗扇。
蛩声入梦传幽怨。
碧藕试初凉。
露痕啼粉香。
清冰凝簟竹。
不许双鸳宿。
又是五更钟。
鸦啼金井桐。
白话文翻译:
在半夜的西风中,罗扇被惊动了。
蟋蟀的声音在梦中传来,带着幽怨的情绪。
碧绿的藕开始尝试初秋的凉意。
露珠的痕迹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清冰凝聚在竹席上,
不允许两只鸳鸯在此栖宿。
又过了五更的钟声,
乌鸦在金井边啼叫,伴随着梧桐的声音。
注释:
字词注释:
- 西风:指秋天的风,通常带有凉意。
- 罗扇:一种轻巧的扇子,常用以驱凉。
- 蛩声:蟋蟀的叫声。
- 碧藕:指色泽清亮的藕,象征秋季的丰收。
- 露痕:清晨的露水留下的痕迹。
- 清冰:形容凉爽的感觉。
- 鸳鸯:一种象征爱情的水鸟。
典故解析:
- 五更钟:古代计时方法,五更是指凌晨的时间。
- 鸦啼金井桐:金井和桐树常用来象征秋天的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升,宋代诗人,以儿女情长和描写自然景色闻名。他的诗作多表现细腻的情感和对时节变化的敏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秋季,正值壬寅年立秋时节,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季节更替的感慨和内心的孤寂。
诗歌鉴赏:
《重叠金·壬寅立秋》是一首极具秋意的词作,开篇以“西风半夜惊罗扇”引入,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略显凉意的氛围。西风的吹拂让人感受到初秋的到来,罗扇被惊动,仿佛是对这一变化的敏感反应。接着,蟋蟀的叫声在梦中传递出一丝幽怨,使人联想到秋夜的孤独和思念。
“碧藕试初凉”一句,既是对秋季凉意的体悟,也隐含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而“露痕啼粉香”则通过细腻的描写,使秋的气息更加浓郁。此时的清冰和竹席,象征着清冷,也隐喻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不许双鸳宿”则传达出一种无奈与孤独的情感。
全诗在清晨的五更钟声中结束,乌鸦的啼鸣和金井、桐树的意象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种秋天的萧瑟和无情。诗人在描绘自然的同时,内心的情感逐渐显露,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风半夜惊罗扇:指秋风在夜间轻轻拂动扇子,象征季节的变换。
- 蛩声入梦传幽怨:蟋蟀的声音打破了梦境,带着幽怨的情绪,暗示内心的孤独。
- 碧藕试初凉:绿色的藕感受到凉意,象征着秋天的来临。
- 露痕啼粉香:露水的痕迹散发着香气,意指秋天的清新。
- 清冰凝簟竹:冰凉的感觉在竹席上凝聚,传递出秋天的寒意。
- 不许双鸳宿:鸳鸯不能同宿,暗示孤独与失落。
- 又是五更钟:时间的流逝,五更钟声响起,象征着时间的无情。
- 鸦啼金井桐:乌鸦在金井旁啼叫,桐树的影子加深了秋的寂寥。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西风”、“蛩声”等描绘秋天的特征。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如“惊罗扇”。
- 对仗:如“露痕啼粉香”中,字句对称,富有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秋天的美丽与孤寂,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内心情感的探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秋天的到来。
- 蛩声:代表孤独与思念。
- 碧藕:象征丰收与美好。
- 露痕:清晨的清新与宁静。
- 鸳鸯:爱情与思念的象征。
- 五更钟: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 鸦啼:孤寂与萧瑟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西风”主要象征什么?
- A. 冬天的来临
- B. 秋天的到来
- C. 春天的温暖
- D. 夏天的炎热
-
“蛩声入梦传幽怨”中的“蛩声”是指什么动物的叫声?
- A. 青蛙
- B. 蟋蟀
- C. 鸟类
- D. 狐狸
-
诗中提到的“鸳鸯”象征着什么?
- A. 友情
- B. 爱情
- C. 亲情
- D. 自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山中问答》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秋夕》:同样描绘了秋天的孤独和凄凉,表达了对时光的感叹。
- 王维的《山中问答》: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对比分析:黄升的作品更注重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杜甫和王维则更多地通过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讲解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