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二首》

时间: 2025-04-27 07:24:45

下了江南奏凯回,曹公鞅鞅未忘怀。

争知野老门庭冷,旌节无心忽自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葵花二首》 下了江南奏凯回,曹公鞅鞅未忘怀。
争知野老门庭冷,旌节无心忽自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从江南凯旋归来,曹操的英名仍然在我心中难以忘怀。谁能知道乡间的老者们,家门却冷清无人来访,旌旗飘扬却似乎没有什么热情地跟随而来。

注释:

  • 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以风景优美和文化繁荣著称。
  • 奏凯:凯旋归来,指胜利的归来。
  • 曹公:指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
  • 鞅鞅:形容心中对曹公的崇敬和怀念。
  • 野老:乡间的老人,象征着普通的民众。
  • 门庭冷:形容家庭冷清,无人来访。
  • 旌节:战旗,象征着胜利的标志。
  • 无心:没有热情或心意。

典故解析:

“曹公”即曹操,在中国文学中常被视为杰出的军事和政治人物,尤其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智勇双全的英雄。诗中提到的“旌节无心”暗示了即使有胜利的标志,然而内心的情感却是冷清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白云山人,宋代著名诗人,尤其以其豪放、清新的诗风闻名。他的诗常常反映出个人的情感和社会的现实,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刘克庄从江南归来的时候,暗含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反映出在胜利与荣耀背后,士人对社会冷漠与人情淡薄的思考。

诗歌鉴赏:

《葵花二首》通过对比胜利与冷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以“下了江南奏凯回”引入,表达了凯旋的喜悦。而接下来的“曹公鞅鞅未忘怀”则将个人的荣耀与历史人物的伟大相结合,显示了诗人对英雄的崇敬。然而,随着诗意的展开,诗人转向对乡野老者的冷清门庭的感叹,表明尽管有胜利的光环,现实却是人情冷漠,令人感到失落。整首诗通过这种对比,揭示了历史与现实的落差,既有对英雄的赞美,也有对社会冷漠的批判,情感深沉而复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下了江南奏凯回:诗人从南方回来了,象征着胜利的归来,带着荣耀的心情。
  2. 曹公鞅鞅未忘怀:心中仍然怀念曹操,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敬仰,更多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3. 争知野老门庭冷:质疑谁能理解普通百姓的冷清和孤独,暗示社会的冷漠。
  4. 旌节无心忽自来:虽然胜利的标志在,但内心的欢愉却是无心的,反映出一种失落感。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比手法,通过胜利与冷清的对照,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差。此外,诗中“旌节无心”的表述也隐含着讽刺意味,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失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诗人在胜利的背后感受到了一种孤独与冷漠,反映出士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南:象征着美丽与繁荣。
  • 曹公:代表着英雄与理想。
  • 野老:象征着普通百姓,体现出社会的冷漠。
  • 旌节:胜利的象征,暗示着荣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刘克庄的《葵花二首》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失落
    C. 愤怒
    D. 平静

  2. 诗中提到的“曹公”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刘备
    B. 诸葛亮
    C. 曹操
    D. 孙权

  3. “下了江南奏凯回”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崇敬
    C. 荣耀
    D. 忧伤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对,刘克庄的《葵花二首》更为细腻,从个人的回忆和对社会的观察入手,展现了不同层面的情感深度。李白的豪放与刘克庄的沉思形成鲜明对比,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