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傅朋出游丝书求诗》
时间: 2025-01-27 04:30: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傅朋出游丝书求诗
曾几 〔宋代〕
使君官事闲时书,略取万象随指呼。
空中游丝定何物,非蚕所吐仍非蛛。
光风霁日青春暮,惹草萦花细于缕。
君今幻出一毫端,此秘从来人未睹。
铃斋观者客如云,有无断续吁难分。
不知谁束此毛颖,能使字画纤无伦。
尝闻扫垩生雪白,颠草亲承担夫力。
世间妙处不可传,心手应时须自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闲暇时,作者用笔写作的情景,试图捕捉万象,探寻灵感。诗中提到空中飘荡的丝线,既不是蚕吐的丝,也不是蜘蛛织的网。通过描绘光风霁日的美好时光,吸引花草的细腻之美,展现了创作的灵感与过程。诗人感慨,这种灵感是前所未有的,难以被他人理解。观者如云,似乎都在期待着什么,但对于字画的理解却显得难以把握。诗中通过比喻,表达了创作的艰辛与美妙,同时也强调了内心与手艺之间的契合才是创造的关键。
注释:
- 使君:指职位较高的官员,这里可能是写给朋友的称呼。
- 游丝:比喻灵感和思绪,轻柔而飘荡。
- 光风霁日:形容天气晴朗,象征美好的时光。
- 铃斋:可能指作者的书房或创作的地方。
- 扫垩:指清扫干净,可能形容白色的纸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字子云,号白云,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诗词及书法。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曾几与友人吴傅朋交游之际,内心对创作的思考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反映了他渴望在闲暇之中寻找诗意的心情。
诗歌鉴赏:
这首《吴傅朋出游丝书求诗》以优雅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对创作的独特理解。开篇以“使君官事闲时书”引入,既交代了时间背景,又暗示了诗人闲暇之际的思考与笔触。接着,诗人以“空中游丝”引发思考,表面上看似轻松的描绘,却暗含了对灵感来源的探讨。通过“光风霁日青春暮”的描写,展示了自然之美与人生的短暂,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外界的景象相结合,深刻地表达了创作的孤独与美好。
尤其在“君今幻出一毫端”一联中,诗人将创作的神秘感与不可捉摸展现得淋漓尽致,似乎在暗示,真正的艺术源于心灵深处,难以被他人理解和模仿。最后,诗人以“世间妙处不可传”收尾,强调了创作的个体性和不可复制性,形成了对创作过程的深刻反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使君官事闲时书:以闲暇时间写信给朋友,表达了一种轻松的交流。
- 略取万象随指呼:随意捕捉万物,表达诗人对创作灵感的渴望。
- 空中游丝定何物:在思考灵感的来源,游丝象征着轻盈而难以捉摸的创作思绪。
- 非蚕所吐仍非蛛:否定了常见的灵感来源,强调其独特性。
- 光风霁日青春暮:描绘了美好的自然景象,也隐含了时间的流逝。
- 惹草萦花细于缕: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的美,体现诗人的敏感与细腻。
- 君今幻出一毫端:灵感似乎在一瞬间显现,强调创作的瞬息万变。
- 此秘从来人未睹:表达了对灵感奥秘的探索,暗示真正的艺术难以传达。
- 铃斋观者客如云:描写观者众多,暗示创作的受众与内心的孤独。
- 有无断续吁难分:表达了创作中思绪的断续与难以把握。
- 不知谁束此毛颖:探寻创作的源头,强调了技艺的独特。
- 能使字画纤无伦:描绘了艺术作品的细腻与无可比拟。
- 尝闻扫垩生雪白:通过比喻,将创作的白纸比作未被污染的纯洁。
- 颠草亲承担夫力:暗示创作需要艰辛的付出。
- 世间妙处不可传:强调艺术的独特性,难以用语言表达。
- 心手应时须自得:呼吁创作者应当依靠内心的感悟来创作。
修辞手法:
- 比喻:游丝、光风霁日等意象的使用,增强了诗的意境与情感。
- 对仗:如“有无断续吁难分”,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创作的过程、灵感的来临、以及艺术的独特性,强调了内心与手艺的结合,反映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游丝:象征思绪与灵感,轻盈而难以捉摸。
- 光风霁日:代表美好的时光与心情。
- 铃斋:象征创作的空间,隐含诗人内心的宁静。
- 草与花:代表自然的细腻与生命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游丝”象征什么?
- A) 思绪与灵感
- B) 蚕吐的丝
- C) 蜘蛛的网
- D) 自然景色
-
“世间妙处不可传”是什么意思?
- A) 艺术的独特性
- B) 自然的美
- C) 灵感的来源
- D) 诗人的创作过程
-
诗中提到的“铃斋”指的是什么?
- A) 朋友的名字
- B) 诗人的书房
- C) 自然景色
- D) 诗的主题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晓》 孟浩然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关注自然与内心的感受,但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 《春晓》:通过春天的生机与美好,展现出不同于曾几的风格,但都有对自然的赞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网》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