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洗芳林》

时间: 2025-01-26 01:54:01

洗芳林、夜来风雨。

匆匆还送春去。

方才送得春归了,那又送君南浦。

君听取。

怕此承、春归也过吴中路。

君行到处。

便快折湖边,千条翠柳,为我系春住。

春还住。

休索吟春伴侣。

残花今已尘土。

姑苏台下烟波远,西子近来何许。

能唤否。

又恐怕、残春到了无凭据。

烦君妙语。

更为我将春,连花带柳,写入翠笺句。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摸鱼儿·洗芳林

作者: 王沂孙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洗芳林夜来风雨。匆匆还送春去。
方才送得春归了,那又送君南浦。君听取。
怕此承春归也过吴中路。君行到处。
便快折湖边,千条翠柳,为我系春住。春还住。
休索吟春伴侣。残花今已尘土。
姑苏台下烟波远,西子近来何许。
能唤否。又恐怕残春到了无凭据。
烦君妙语。更为我将春,连花带柳,写入翠笺句。


白话文翻译:

昨夜在芳林中经历了一场风雨,春天匆匆地又要离去了。
刚刚送走春天,这次又要送你去南浦。你听着,
怕春天的归去也会经过吴中路。你走到哪里,
就快去湖边折下那千条翠柳,为我留下春天。春天还在这里,
就不要再寻求春天的伴侣了,残花如今已成尘土。
姑苏的台下烟波遥远,西子现在又在何方?
你能唤醒她吗?又恐怕残春已无凭据。
烦请你用你的妙语,让我把春天,连同花柳,写入翠笺之中。


注释:

  • 芳林:指花香浓郁的树林。
  • 南浦:南方的水边。
  • 吴中路:指吴地,今江苏一带。
  • 姑苏台:姑苏,即苏州,历史上著名的水乡。
  • 西子:指西湖的西子湖,是古代美人西施的代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沂孙,字景华,号雪窗,宋代诗人,擅长词作。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情感细腻而深刻。

创作背景:

《摸鱼儿·洗芳林》创作于春末,诗人借春天的离去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词艺术达到巅峰,诗人们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

诗歌鉴赏:

《摸鱼儿·洗芳林》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离去以及对友人的依恋。整首词分为几个部分,前半部分通过描写春雨后的芳林,表达了春天的匆匆离去,营造出一种惆怅的氛围。而“君听取”一句则直接与友人对话,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亲切感。

诗中“千条翠柳”是春天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眷恋,愿意用翠柳来“系住”春天,体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留恋。后半部分则提到残花和西子,突显了时光的无情与美好事物的易逝,令人感到无奈与伤感。最后一句“写入翠笺句”,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将春天的美好永留纸上,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洗芳林夜来风雨:夜间芳林遭遇风雨,暗示春天受到影响。
  • 匆匆还送春去:春天匆匆离去,表现出时间的飞逝。
  • 方才送得春归了:刚刚送走春天。
  • 那又送君南浦:又要送你去南方。
  • 君听取:请你听我说。
  • 怕此承春归也过吴中路:怕春天的归去也会经过吴中路,暗示春天的流逝。
  • 便快折湖边,千条翠柳,为我系春住:请你去折柳,留下春天。
  • 春还住:春天仍在。
  • 休索吟春伴侣:不必再寻找春天的伴侣。
  • 残花今已尘土:残花已经变成尘土,暗示美好事物的消逝。
  • 姑苏台下烟波远:姑苏的水波遥远。
  • 西子近来何许:西湖的美人近来在哪里?
  • 能唤否:能否唤醒她?
  • 又恐怕残春到了无凭据:担心残春已无凭据。
  • 烦君妙语:请你用妙语。
  • 更为我将春,连花带柳,写入翠笺句:希望你能将春天的美好写入诗句中。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春天、花柳等赋予生命,表现情感。
  • 比喻:如“残花今已尘土”形象地表现了美好事物的消逝。
  • 对仗:如“千条翠柳”与“残花”,形成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与对友人的深情,反映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无奈,充满了对流逝岁月的感慨。

意象分析:

  • 芳林: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 翠柳:象征青春与希望。
  • 残花: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与无奈。
  • 西子:象征美丽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摸鱼儿·洗芳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沂孙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千条翠柳”寓意是什么?
    • A. 春天的离去
    • B.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 C. 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王沂孙的《摸鱼儿·洗芳林》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两者均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王沂孙更侧重于春天的意象,而李清照则强调个人情感的孤独与追忆。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