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独立荒亭上,萧萧对晚风。
天高吴塞阔,日落楚山空。
猿叫三声断,江流一水通。
前程千万里,一夕宿巴东。
白话文翻译:
我独自站在荒凉的亭子上,听着晚风萧萧的声音。
天空高远,吴地与塞外显得格外宽广,
夕阳西下,楚山在空旷的天际显得孤寂。
猿猴叫了三声,声音在空中断裂,江水悠悠流淌。
前方的道路有千万里之遥,而我只在巴东住了一晚。
注释:
字词注释:
- 独立:孤独地站立。
- 荒亭:荒凉的亭子,指的是偏远之地的亭子。
- 萧萧:形容风声或树叶声,带有凄凉的意味。
- 吴塞:指的是吴地与塞外的广阔。
- 楚山:指楚国的山脉,象征着故乡或特定的地域。
- 猿叫:猿猴的叫声,常用来衬托孤独或幽静的环境。
- 江流:指江水的流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典故解析:
- 吴地与楚山:吴地和楚山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地理意义,分别代表江南的繁华与楚地的历史。诗中提到这两个地名,既是对故乡的怀念,也表现出作者对辽阔天地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公元740年-约公元795年),字季明,号壶山,唐代诗人。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旅途中的某个黄昏时分所作,表达了他对所处环境的感受,以及对未来旅途的思考和期待。诗中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思乡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索。
诗歌鉴赏:
《次下牢韵》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全诗四句,首句“独立荒亭上”便设定了一个孤独的场景,诗人一个人伫立在偏僻的亭子上,面对着萧萧的晚风,仿佛在和自然对话。第二句“天高吴塞阔”则进一步描绘了开阔的天地,突显出一种辽阔与孤独的对比,彰显诗人在广袤天地间的渺小。
第三句“猿叫三声断”使用了猿猴的叫声来营造一种孤寂的氛围,猿声的断裂象征着时间的飞逝与人生的无常,仿佛在提醒诗人珍惜眼前的时光。最后一句“前程千万里,一夕宿巴东”则是对未来旅途的展望,虽然前方的路途漫长,但在一晚的驻足中,诗人似乎在思考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与内心独白的结合,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情感深邃且富有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独立荒亭上:诗人独自站在一个荒凉的亭子上,展现出孤独感。
- 萧萧对晚风:晚风萧萧,增添了环境的凄凉与诗人的寂寞。
- 天高吴塞阔:描绘了辽阔的天地,表达了诗人对广阔世界的感慨。
- 日落楚山空:夕阳西下,楚山在空旷的天边显得孤独。
- 猿叫三声断:猿声的断裂强化了孤独的感觉,时间似乎在此刻凝固。
- 江流一水通:江水流淌,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旅途的无限可能。
- 前程千万里:展望未来,路途遥远,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 一夕宿巴东:在巴东驻足一晚,短暂的停留让人思考人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天高吴塞阔,日落楚山空”体现了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猿叫的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 比喻:将江水的流淌比作生命的延续,寓意深刻。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旅途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待。诗人通过描写孤独的环境,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感慨,展现了在浩瀚天地中,个体的渺小与坚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荒亭:象征孤独与冷清,反映内心的孤寂。
- 晚风:传达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吴塞与楚山:代表故乡的情感与文化的认同。
- 猿叫:象征自然的孤独与人内心的感受。
- 江流:象征生命的延续与旅途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独立荒亭上”中的“独立”意为: A. 站立不动
B. 孤单地站着
C. 自我抉择 -
“猿叫三声断”中的“断”意为: A. 结束
B. 中断
C. 破裂 -
全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 A. 期待
B. 怀疑
C. 恐惧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登鹳雀楼》与《次下牢韵》均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观,但前者更强调豪情壮志,而后者则更多地表现出孤独感与对未来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