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山有蕨北山薇,荷雨锄烟不疗饥。
但得县官如卓鲁,此言只恐未曾知。
白话文翻译:
西山上长着蕨菜,北山上有薇菜,
下雨天我在田里锄草,却无法填饱肚子。
只要能遇到像卓鲁那样的县官,但愿他能明白这种苦楚。
注释:
- 蕨:一种草本植物,常见于山地,嫩叶可食用。
- 薇:指薇菜,亦为一种可食用的野菜。
- 荷雨:指在雨水中,形容天气湿润。
- 锄烟:指锄草的烟尘,形容农作时的情景。
- 县官:指地方官员,此处指希望县官能理解百姓的疾苦。
- 卓鲁:可能指代某位仁德的县官,象征理想的执政者。
典故解析:
“卓鲁”可能是指历史上某位贤明的官员,象征着理想的治理者。古代诗歌常以具体的人物象征理想官员,反映出对社会公正与民生福祉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生卒年不详),是宋代著名的诗人、文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社会民生的关心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农民生活,反映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生活的时代,正值宋代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农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理想县官的期待,体现了对社会关怀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简徐宰》通过简单而富有画面感的意象,展现了农民的辛劳与困苦。开篇以“西山有蕨北山薇”勾勒出自然界的生机与丰盈,然而紧接着“荷雨锄烟不疗饥”的描写,反映了农民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农人的困境,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富饶与人们生存困境的思考。
最后一句“但得县官如卓鲁,此言只恐未曾知”则是诗人的期盼与无奈。诗人希望能有像卓鲁这样的明君,但又不禁对现实感到失望,隐含了对当时官员冷漠无知的批评。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深刻揭示了民生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山有蕨北山薇:描绘了丰饶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热爱。
- 荷雨锄烟不疗饥:在美丽的自然背景下,反映出农民的辛苦和饥饿,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对生活艰辛的感慨。
- 但得县官如卓鲁:寄托了对理想官员的期望,象征着公正和仁爱。
- 此言只恐未曾知:表达了对官员无知的担忧,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修辞手法:
- 对比:自然的丰饶与农民的困苦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
- 象征:卓鲁作为理想官员的象征,代表了人民对好官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农民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治理的渴望和对现实无奈的哀叹,反映了深厚的社会关怀。
意象分析:
- 蕨与薇:象征自然的生机与食物的来源,代表着农民对自然的依赖。
- 县官:象征权力与治理,希望能有明主关注民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植物有哪些? A. 蕨和薇
B. 竹和梅
C. 菊和兰 -
诗人希望遇到怎样的县官? A. 冷漠无情的
B. 仁爱明智的
C. 贪婪的 -
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与满足
B. 无奈与期盼
C. 忧愁与绝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关注民生困苦,抒发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 白居易的《卖炭翁》: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反映社会问题。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方岳的诗更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艰辛,而李白则更多展现豪情与人生哲理。两者风格各异,但都反映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大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以上是对《简徐宰》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意蕴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