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林行尽到松关,
分付双松为把门。
若放俗人来一个,
罚渠老瓦十分盆。
白话文翻译:
当我走过竹林,来到松树的关口,
叮嘱那两棵松树要把门守好。
如果放一个凡人进来,
就罚他用十个瓦盆去清理。
注释:
字词注释:
- 松关:松树的关口,这里指竹林尽头的松树。
- 分付:叮嘱、托付。
- 俗人:指普通人、世俗之人。
- 罚渠:惩罚他。
- 老瓦:旧瓦,指用来盛水或清理的器皿。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松树与竹林的意象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高洁和清雅的象征,反映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以其自然清新、情感真挚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之美。
创作背景: 《松关》创作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排斥,体现了隐逸的思想情感。
诗歌鉴赏:
《松关》这一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清净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竹林行尽到松关”,以竹林为引,松关作为转折,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幽深。接着,诗人以“分付双松为把门”来强调对自然的珍视和保护,意在表达希望松树能够守住这份清幽,不受世俗打扰。
“若放俗人来一个,罚渠老瓦十分盆”则是诗人对世俗之人的一种调侃与警惕。这种处罚的设想,既是对世俗人入侵这一宁静生活的反感,也反映出诗人保护自我内心世界的决心。整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渴望,构建了一个理想的隐逸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林行尽到松关:作者走过竹林,来到松树所形成的关口,暗示一个宁静的场所。
- 分付双松为把门:对松树的叮嘱,表现出对这片宁静的珍惜。
- 若放俗人来一个:表达对世俗之人闯入的厌恶。
- 罚渠老瓦十分盆:用惩罚的方式来维护这份宁静,具有幽默感。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与次句构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松树拟人化,赋予其守门的职责,增加了趣味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宁静与对世俗的排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林:象征清雅、宁静的环境。
- 松树:象征坚韧与长寿,寓意高洁。
- 俗人:代表世俗的喧嚣与纷扰。
- 老瓦:象征繁琐的生活琐事,强调清理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松关”指的是哪里? A. 竹林尽头
B. 山顶
C. 河边 -
诗人希望松树做什么? A. 画画
B. 把门
C. 唱歌 -
诗中“罚渠老瓦十分盆”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反感
C. 无所谓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松关》与王维的《鹿柴》均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但《鹿柴》更加注重山水的描写,而《松关》则强调对世俗生活的抵制,二者都展现了隐逸的情感。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不同诗人在表达隐逸思想时,所采用的意象和情感基调的差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