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石僧 作者: 汤思退 〔宋代〕
云作袈裟方石僧,
岩前独立几经春。
有人若问西来意,
默默无言总是真。
白话文翻译:
这位石僧就像披着云彩制成的袈裟,独自立在岩石前,经历了多少个春天。有人如果问他从西方而来的缘由,他便默默无言,心中所知却是真实的。
注释:
字词注释:
- 袈裟:僧侣所穿的宗教服饰,通常用布料制成,象征着出世的生活。
- 石僧:指的是一位僧人,或比喻一种超然的境界。
- 岩前:在岩石的前面,表示环境的孤寂与自然的险峻。
- 西来意:指的是西方的思想或缘由,通常与佛教传入中国相关。
典故解析: “西来意”常指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过程,诗中提及的石僧则象征着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智慧与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汤思退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他以清新雅致的诗风著称,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诗通常蕴含禅意,反映了当时盛行的佛教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社会上佛教思想影响力较大,许多文人学士开始关注禅宗,诗人通过描绘石僧的形象,表达对佛教哲学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诗歌鉴赏:
《咏石僧》以简约而深刻的语言,通过描绘一位石僧的形象,引发读者对生命、孤独和真理的思考。诗的开头将石僧与云袈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超然的意象,暗示了石僧的出世和超脱。石僧“独立”在岩前,象征着一种独立于世俗的精神状态,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似乎在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
当有人询问石僧的“西来意”时,石僧却选择沉默,这种默默无言反而更显得真实,表明了真理并不需要语言来阐释。诗中不仅表现了对生活的淡泊和超然,也展示了对真理的深刻理解。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云作袈裟方石僧:用“云”来比喻袈裟,形象地表现了石僧的出世与清净。
- 岩前独立几经春:表现石僧在岩石前独自伫立,经历了无数春秋,体现了其孤独而坚定的态度。
- 有人若问西来意:引入询问,表明外界对其存在的好奇。
- 默默无言总是真:表达石僧对真理的理解,强调语言的无力和内心信念的坚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僧比作披着云的袈裟,形象生动。
- 对仗:如“岩前独立”和“几经春”,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孤独、真理的难以言表,以及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诗人通过石僧的形象,传递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真理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僧:象征着坚韧与超然,体现了对世俗的超脱。
- 袈裟:佛教的象征,代表着信仰与清净。
- 云:轻盈而变化莫测,象征着无常与灵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石僧的袈裟是用什么做的?
- A. 布
- B. 云
- C. 石
- D. 竹
-
诗中石僧经历了多少个春天?
- A. 一
- B. 几个
- C. 很多
- D. 无法计数
-
石僧在面对询问时选择了什么?
- A. 答复
- B. 默默无言
- C. 离开
- D. 微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诗词对比: 汤思退的《咏石僧》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倾向于哲理的深邃,后者则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