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庾信哀何极,仲宣悲苦多。
因思学文赋,不胜弄干戈。
自古有如此,于今终若何。
到头重策蹇,归去旧烟萝。
白话文翻译:
庾信的哀伤无以言表,仲宣(王粲)的悲苦更是多得难以承受。
我因此思索学习文学和赋诗的种种,却不胜其烦,如同拿起武器征战一样。
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事情,如今又要如何呢?
最终我还是觉得重担沉重,还是得回到旧时的烟萝(即故乡)。
注释:
- 庾信:字子山,南朝梁代著名的诗人,以悲伤的诗作著称,代表作有《哀江南》。
- 仲宣:指王粲,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作品多表达悲苦情感。
- 文赋:指文学和赋体诗,强调文才的学习。
- 弄干戈:意为战斗,暗指文人与武人之间的冲突。
- 重策蹇:重担艰难,形容生活的沉重与困苦。
- 旧烟萝:比喻故乡,代表着归属和安宁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字子贞,唐代诗人,以写诗和禅诗著称。其作品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故乡的眷恋。齐己的诗风质朴,情感真挚,常常流露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个体命运的关怀。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愈发深刻。与友人杨秀才的离别,使得诗人感慨万千,抒发对文人遭遇的思考与无奈。
诗歌鉴赏:
《与杨秀才话别》是一首充满感慨与思索的诗作。全诗通过庾信与仲宣的叹息,引出对文人命运的深刻反思。诗人在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时,暗示了文人自古以来多遭遇的悲苦,似乎在诉说着文人矛盾的处境:一方面,渴望通过文化学习提升自我,另一方面,却又感受到生活的沉重与压迫,无法逃避。
诗中“因思学文赋,不胜弄干戈”一句尤为引人注目,诗人通过对比文人与武人的不同命运,体现出一种无奈与挣扎。文人虽然以文才自豪,但在动荡的社会中,却常常不得不卷入纷争,甚至忍受悲苦。最后两句“到头重策蹇,归去旧烟萝”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归属感与对故乡的思念,尽管生活多艰,但归乡的渴望始终在心头翻涌。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拷问,展现了唐代诗人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庾信哀何极:开篇提到庾信,表明对文人悲苦的共鸣。
- 仲宣悲苦多:接着提到仲宣,强调文人面临的艰难困苦。
- 因思学文赋:反思学习文学的意义,内心的挣扎浮现。
- 不胜弄干戈:形容文人不得不参与纷争,感到无奈。
- 自古有如此:历史的重负,文人遭遇的悲剧自古以来便存在。
- 于今终若何:对当今局势的叹息,感慨未见改善。
- 到头重策蹇:总结感受,生活重担令人难以承受。
- 归去旧烟萝:最后的归属感,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庾信”和“仲宣”形成对比,增强情感的力度。
- 比喻:用“弄干戈”形象地表达文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 反问:通过“于今终若何”引发读者对文人命运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离别的感慨,展现了唐代文人的困境与内心的挣扎,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故乡的思恋,反映出文人在社会动荡中所承受的重负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庾信:文人的悲伤象征。
- 仲宣:悲苦的代表,体现文人命运的典型。
- 文赋:文化与学识的象征。
- 干戈:战争与冲突的象征。
- 烟萝:故乡的象征,代表归属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庾信和仲宣分别代表什么? A. 文人的欢乐
B. 文人的悲伤
C. 文人的成功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弄干戈”意指_____。
-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文人命运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思念。 (对/错)
答案:
- B
- 参与纷争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沉重感受。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表现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反思。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by 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情感更为直接和抒情。
- 《登高》 by 杜甫:在对个人遭遇的沉重感上与齐己有相似之处,但更加强调社会责任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齐己研究》